《儿童心理学》复习练习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4-08-25

《儿童心理学》模拟题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它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时序研究:时序研究是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5、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6、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八周结束。这六周是胎儿发育最快的时期。

7、髓鞘化: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

8、大脑偏侧化:大脑是由两半球组成的,两半球间由胼胝体相连结,大脑两半球都有皮层覆盖。大脑两半球看起来很对称,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这就是大脑偏侧化现象。

9、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0、客体永久性 :18-24个月的婴儿已经充分理解到,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是存在着的,即客体永久性形成

11、正强化与负强化:如果某一刺激的出现能增加某一行为以后再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刺激称为正强化。如果某一刺激的消失或终止能够增加某一行为以后再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刺激称为负强化。

12、自我意识情绪:从2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这些情绪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13、社会性参照: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14、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15、象征机能(心理表征能力):也称为心理表征能力,是指用意义所借的符号来表征意义所指的事物的能力,又称符号能力。

16、自我中心性:幼儿思维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因此,儿童认为他人都是以与自己相同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感觉的。

17、脚本:是指对熟悉环境中重复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概要性表征,这是为了保持特定经历而采用的一种图式。

18、自传式记忆:是指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记忆。一些在儿童生活中发生的非常规的、特别有意义的事件容易成为自传式记忆的内容。

19、移情:是意识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感情或观点,运用言语等方式互相交流感情,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20、自我概念 :自我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的术语。其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21、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如女孩爱讲话,不打人;相反,认为男孩喜欢玩车、喜欢说“我打你”的话等,都是孩子们的性别刻板印象。

22、玩物游戏:广义的玩物游戏,是指所有的儿童与物体互动的游戏形式,包括摆弄物体、玩玩具,以及一些假装游戏和建构游戏。

23、社会性游戏:主要是指以人际互动为特征的游戏,包括社会角色游戏、规则游戏、语言游戏和亲子游戏等。儿童社会游戏的发展是象征与交流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发展的结果。

二、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岁 B 0—3岁 C 0—6岁 D 0—13、14岁

2.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原则的是( D )。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教育性 D 理论性

3.分娩过程共分为( B )个阶段。

A 2 B 3 C 4 D 5

4.以下不属于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反射的是( B )。

A 呼吸反射 B 摩罗反射 C 觅食反射 D 眨眼发射

5.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并能作为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的一种原始反射是( A )。

A 巴宾斯基反射 B 摩罗反射 C 手掌抓握反射 D 行走发射

6.顶叶属于( B )。

A 运动中枢 B 体觉中枢 C 视觉中枢 D 听觉中枢

7.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语言加工中枢和( B )中枢。

A 视觉 B 积极情感表达 C 触觉 D 消极情感表达

8.大脑右半球包括视觉中枢、( C )中枢、触觉中枢、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A 言语 B 动作记忆 C 非言语声音 D 听觉

9.下列属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是( C )。

A 条件反射 B 强制性颈反射 C 吮吸反射 D 眨眼反射

10.“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B )。

A 维果斯基 B 皮亚杰 C 蒙台梭利 D 福禄贝尔

11.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 C )。

A 10-15分钟 B 8-10分钟 C 5-8分钟 D 15-20分钟

12.不属于儿童口吃的原因的是( C )。

A 生理原因 B 心理原因 C 暗示 D 模仿

13.2岁的幼儿会对哀伤的同伴表现出一定的利他行为,这种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他们可能会要去打那个让同伴哀伤的人,这种反应方式是( B )。

A 冲动式 B 激烈式 C 避开式 D 忽略式

14.幼儿阶段指的是( C )岁。

A 0-8 B 0-6 C 3-6 D 3-8

1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 3岁 B 4岁 C 5岁 D 6岁

16.学前儿童颜色(辨色力)在( B )发生的。

A 生后1个月 B 生后2个月 C 生后3个月 D 生后4个月

17.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 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 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 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 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8.儿童大脑中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是( C )。

A 脑干 B 大脑皮层 C 后脑 D 沟回

19.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口头语言的时期( D )。

A 婴儿期 B 学前期 C 少年期 D学前末期

20.下列哪个不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B )。

A 环境 B 认知 C 移情 D 性格

21.下列哪种不是玩物游戏( D )。

A 摆弄物体 B 象征游戏 C 建构游戏 D 趣味竞赛

22.大班幼儿的游戏多为( A )。

A 规则性游戏 B 角色性游戏 C 模仿性游戏 D 社交性游戏

23.下列哪项是与观点采择能力无关的( B )。

A 社会互动水平 B 游戏对象 C 游戏类型 D 游戏行为的复杂程度

24.在以下哪一种情况下,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跨性别玩具选择行为( B )。

A 与异性伙伴一起选择玩具 B 与同性伙伴一起选择玩具

C 和同性父母亲一起选择玩具 D 单独选择玩具

25.媒体暴力会降低儿童对暴力事件的( A )。

A 敏感性 B 兴趣 C 偏爱 D 反应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三大领域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1)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2)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3)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迭、相互影响的。

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1、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2、儿童是主动地

还是被动的;3、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2、简述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答: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为:

1)0—1岁,处于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基本任务为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此阶段的儿童需要其自身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母亲需要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2)1—3岁,处于自主对羞愧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父母亲需要给予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3—6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家人需要让儿童承担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予保护性态度。

3、简述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或者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答: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

4、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答: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潜质,但发展的结果却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环境作用于遗传的结果。斯卡尔等提出了一种解释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认为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斯卡尔认为,在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互动模式是不断变化的。总之,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无论是使儿童被动接受的环境,还是由他们唤起的,或者是主动选择的环境)确定了儿童发展的现实水平。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发展潜质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条件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5、简述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答:生存反射有:呼吸反射,供应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眨眼反射,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和外界刺激的伤害;瞳孔反射,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适应低亮度的环境;觅食反射,帮助婴儿寻找乳房或奶瓶;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

原始反射有:巴宾斯基反射,它们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6、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

答:大脑是由两半球组成的,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7、儿童早期身体和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答: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即头、颈、上肢的

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远近原则,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

8、请简述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答: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诱发电位测量法;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

高振幅吮吸:所谓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9、请就“习惯话与去习惯化”进行解释和举例。

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的声音 p的声音 。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10、请就婴儿学习的主要途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解释和举例。

答:1)经典条件反射:新生儿就已经具有经典条件反射,但他们的经典条件反射有很大的局限性。下面,我们举一个婴儿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来进行学习的例子。母亲在给婴儿喂奶时如果经常按摩婴儿头部,时间久了以后,每当母亲按摩婴儿头部时,婴儿就会有明显的吮吸动作。

2)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这种反射中,儿童首先出现某种反应,紧接着出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或减少一项不愉快的刺激,使这种反应出现的频率增加。如婴儿对抚养者关注或微笑,抚养者看到后报以微笑,在这一过程中,抚养者与婴儿其实在互相强化,使这种愉快的交流可以继续进行。

11、儿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获得情绪表达规则的?这项能力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意义?

答:情绪表达规则的学习是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学到的第一课堂。父母或照顾者会通过强化、选择性反应等方式,让婴儿学会更多情感表达规则。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是照料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但当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在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6个月大的婴儿为了降低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们会转身避开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或是转而寻找可以吸吮的对象,比如自己的拇指或从照顾者处寻求安慰。

要遵循这些情绪规则,婴儿就必须要对他们的情绪加以调节和控制,其中包括对情绪唤起的抑制、掩饰、维持或者增强。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应对面对挑战,和谐地与他人交往。

12、请简述鲍尔贝的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并对其中的某个阶段加以举例说明。

答:根据鲍尔贝的理论,依恋行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其他熟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则明显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18个月-2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13、请简述“陌生人情景测量法”的定义及操作流程。

答:陌生人情境测试法,它是斯沃斯等人使用的一种标准化的方法,能够检验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依恋类型。

具体操作流程:具体情境包括以下片段:①母亲和婴儿在房间里,婴儿自由玩耍或探索3分钟;②陌生人进来,站在那儿1分钟,和母亲说话1分钟,蹲到地板上和婴儿玩1分钟;③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婴儿玩,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④母亲返回,陌生人趁机离开,母亲安慰婴儿,然后坐在旁边3分钟;⑤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待3分钟;⑥陌生人进来,试着安慰婴儿,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⑦母亲返回,陌生人悄悄离开,母亲安慰孩子,坐下(片段结束,共20分钟)。这些情境模拟了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暂时和母亲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与母亲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是否会从照料者那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可以将他们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安全型依恋;②抗拒型依恋;③回避型依恋;④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14、请说明影响儿童早期身体发展的因素,并请分别举例。

答: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遗传。人类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动作发展和生理成熟时序基本相同,而家族遗传基因则使我们有诸如身高、体重等个体差异。(二)营养。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婴儿所需的能量是成人的两倍,而婴儿的四分之一的能量用于生长。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但其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三)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过多的压力和过少的关爱也足以使儿童早期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滞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有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非器质性发育不良一般出现在婴儿18个月之前。有这种症状的婴儿会表现出生长停止,日渐消瘦,类似于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消瘦的婴儿,但他们的身体并没有明显的疾病,也没有其他显著的生理方面的原因。剥夺性矮

小症是第二种和生长相关的障碍,一般出现在2-15岁之间,典型特征是身体矮小和生长速度急剧变慢,他们无营养不良的表现,体重与年龄相适应。

15、简述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我们从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来看他们的个体差异。

在儿童所有动作技能的发展中,伸手够物和抓握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伸手抓握物体,来感知物体的物理特征,如形状、软硬、声音等;获得关于物体的空间特征,如方位、距离等。(一)伸手够物技能的发展。在第一年里,婴儿伸手够物能力和抓握并操控物体的能力发展非常迅速。婴儿开始伸手够物的动作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安静且动作轻柔的婴儿在尝试伸手够物时,很快就知道,他必须付出更大的肌力去抓握物体;而一些开始时手臂在空中摇摆不定的婴儿,则会知道要控制摇摆不定的手,降低身子才能够到物体。可见,婴儿总是用将当前动作和目标要求的动作联系和协调起来的途径建构属于自己特色的够物动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力系统理论在婴儿动作发展中的体现。(二)抓握技能的发展。当伸手够物变得容易时,婴儿开始锻炼他们抓握物体的技巧。尽管如此,2-3岁的儿童还是不能完成一些动作,如很好地抓球和扔球、扣钮扣、捏住一根细针穿小孔等,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发展尚不成熟、视觉信息协调活动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16、假装游戏与绘画对儿童象征机能形成中的作用。

答:假装游戏不仅仅反映而且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能为儿童提供语言交流、想象、选择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背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装游戏还有益于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通过假装游戏,儿童与他人有更多的互动,在理解他人的观点上也会有更大的进步。此外,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或者解决情绪上的困扰。

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方式。随着儿童心理表征能力的提高,纸上的符号开始有了意义。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方式。随着儿童心理表征能力的提高,纸上的符号开始有了意义。

17、请简述幼儿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中的某一特征进行举例说明。

答:幼儿的思维特征有三个:自我中心性、泛灵论和直觉思维。

举例说明泛灵论——幼儿不仅认为万物有灵,也认为万物有情,即把周围事物都看成有感情的,幼儿主观地把自己的想象附加于客观事物身上:脚踩地板嘎吱嘎吱响,认为地板在发怒;书被撕破了,书该多伤心啊。

18、请任意选取两个智力理论加以介绍。

答:二因素论:是英国心理学家C.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他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发现智力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种是“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一般因素是进行任何智力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后天很难改变,特殊能力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努力实践得以发展。

群因素理论:是瑟斯顿在二因素基础上提出来的智力理论。他采用了更先进的因素分析技术,分析出智力活动中蕴含的7种基本能力:言语理解(V)、语词流畅(W)、数字(N)、空间(S)、联想记忆(M)、知觉速度(P)、推理(R或I)。

层次结构模型:英国心理学家伯特首先提出,后由他的弗农加以完善的智力理论。这个理论把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结合起来,构成关于智力的谱系性质的层次结构模型,简称为层次模型。弗农的层次模型认为,智力有两大群因素:言语-教育因素和实践-机械因素;两大群因素又各自

统辖诸小群因素,如言语-教育因素统辖言语、数量等因素;实践-机械因素统辖空间能力、心理运动、机械信息等小群因素;各小群因素又统辖更小的因素或能力,由此构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各因素间的层级结构。

19、简述儿童基本数能力的发展。

答:(一)计数能力的发展:数概念的发展在儿童早期主要表现为计数。2-3岁是儿童数概念开始萌芽的阶段,他们开始口头数数,大多数儿童都己经可以口头数10以内的数,但这基本上还是机械的记忆行为,还未真正将数字和具体事物建立联系。 3-4岁是儿童从动作感知数量向把抽象数字和具体物体数量建立联系的过渡阶段。5岁儿童左右,幼儿的计数能力基本成熟。(二)集合比较能力的发展:由于基数概念的发展,4岁儿童出现了集合的概念。随着序数概念的发展,儿童就可以运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大小。5岁时期的儿童在点数的时候可以脱离实物,甚至可以按群点数,例如5个5个地数。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用数数去比较两个数量相同的集合要比用数数去比较两个数量不相同的集合来得容易。(三)初步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在成人的示范下,3、4岁儿童可以进行个位数的加减运算,但是,这种加减运算必须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如4块巧克力拿走1块后,儿童必须要将剩下的巧克力点数一遍,才能得出答案。5岁以后,儿童开始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数概念,具有了初步的加减运算能力,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10以内的抽象数字运算的能力。

20、请简述性别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对其中的某一阶段加以举例说明。

答:儿童概念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2岁的孩子还不确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能对他人的性别做正确的判断。到3岁时,大部分的幼儿都能正确的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性别,这时就可能一说他们已经有了性别认同。

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4岁开始,儿童逐渐获得了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能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比如,不还会说他长大后会做妈妈。

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6岁的儿童就进入性别恒常性阶段,他们对性别有了成熟的认识,知道尽管外貌可以改变,但生物性别是恒定的。孩子们知道,无论男孩穿上什么样的衣服,他都是男孩。大约7岁左右,在儿童获得了守恒能力后,他们就获得了性别恒常性。

21、根据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可将幼儿的游戏活动分成几种?

答:根据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可将幼儿的游戏活动分成四种,其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如下:1)单独游戏:儿童独自玩着,通常是与玩具一起玩,而忽略其它儿童正在做些什么。2)平行游戏:儿童彼此相距不远,玩着相似的玩具或使用相似的材料,但却很少互动,也很少试着去影响其他游戏者的行为。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的引导而有互动。但是他们不会扮演互补的角色或通过合作去完成共同的目标。4)合作游戏:最复杂的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揖达到共同的目标,他们能将工作做必要的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他们能扮演互补的角色。

22、请简述影响同伴接受性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的同伴接受性的因素很多:①父母的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的影响;③认知技巧;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⑥行为特征。

23、请简述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答: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1)游戏与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有关——游戏互

动会选择性的强化孩子积极的、合作的、应答的、有凝聚力的互动,促进他们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在游戏中,儿童有机会学习和表现、检验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得技能;4)游戏还有助于儿童学习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并学习对诸如攻击性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控制。

24、试述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答:儿童的语言是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发展的。幼儿语言的发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增加儿童与成人之间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发展幼儿语言和提高沟通技能的有效方法。给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家庭中和社会上的信息,并在儿童学习这些信息时与儿童交谈,能够丰富儿童的语言。

25、身体运动游戏可划分为几种?

答:身体运动游戏可划分为:1)重复动作阶段,比如婴儿踢踢腿、挥舞胳膊之类的身体活动;2)训练游戏阶段:比如跑、跳、爬等,这些活动在学前几年大量出现。这类全身运动游戏一般是儿童跟其他同伴一起或只是自己做出的;3)打斗游戏阶段:打斗游戏是在训练游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类游戏在学龄中期的儿童中也非常普遍。

26、简述家庭对儿童的教养目标。

答:家庭对儿童的教养都有以下目标:

1)生存目标:促进儿童的生存及健康,满足子女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的需要,使子女能够独立生存于现代社会,完成成家立业和传宗接代的目标。2)经济目标:未成年的儿童在经济上依赖父母,以维持生存,而父母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子女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与行为特质,培养儿童具备谋生的技能,做到在经济上独立自主。3)自我实现目标:儿童终将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担当社会的责任,因此,父母有责任促进儿童行为的社会化,发展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系统等,使其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

27、什么是温暖和控制维度?简述四类教养类型及其对应的控制——反应维度,并请任选一种教养类型说说它的教养方式特点以及儿童可能的行为。

答: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温暖和控制维度。

父母的温暖维度,也被称为“情感反应维度”,是指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温暖维度得分高的父母更多的接受孩子,经常对孩子微笑、称赞及鼓励;而具有“敌意”(冷漠而无回应)的父母,经常责备、轻视或忽略儿童,他们很少有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被重视或被爱的。

父母的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控制型的父母给儿童许多命令,并主动监督子女的行为,以确定他们遵守了这些规定,因而限制了儿童自由表达的机会。非控制型的父母则较少管束、命令子女,他们给孩子许多的自由,让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决定自己的活动。

控制维度和情感反应维度,两个维度相结合产生了4种养育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容许型、忽视型。4类教养类型及其对应的控制——反应维度分别为:权威型的控制——反应维度为高控制、高反应。专制型的控制——反应维度为高控制、低反应。容许型的控制——反应维度为低控制、高反应。忽视型的控制——反应维度为低控制、低反应。

28、简述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从为父母自身的特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及孩子自身特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父母自身的因素

在教养子女时,父母所使用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往往反映出他们过去的经验,童年的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以社会传递的方式,影响新一代年轻父母与他们的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教养子女时,父母也往往流露其本身的人格特质。如具有权威型性格的父母,多采用严厉权威以及支配型的教养方式;父母情绪不稳定动辄发怒,子女则动辄得咎,并容易养成害羞与退缩的行为。母亲对于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度,此外母亲接纳母职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二)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低收入家庭所承受的压力较多,价值观念和生活格调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所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亦有所差别。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中,父母强调服从与权威,较多采用限制与专制的管教方式,严格的惩罚与纪律约束。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父母更强调成就、创造及独立性的培养,在管教子女时也更多地采用诱导式的纪律约束方式、温暖开明的教养方式。

(三)子女本身的因素

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征也会影响父母教养行为。其中,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亲子互动中,孩子也在影响父母的行为,当父母实施管教时,如果子女能够服从,乐于跟父母配合,则彼此容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对于性格顽强难以驾驭的孩子,母亲较多采用权威而严格的管教方式,亲子间的冲突也容易发生,有些父母亲甚至干脆放弃教养的责任。

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母亲与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触较多,对于肢体残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常持有补偿心理,而容易持过度保护的管教态度。

此外,亲子之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对方的态度,也会影响双方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或期待,进而影响双方的互动。

29、什么是同伴和同伴关系?它们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对儿童的影响的。

答:所谓同伴,是指年龄或心理水平相近的个体。同伴能为儿童提供通过其他途径得不到的经验。它们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对儿童的影响:

1)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幼儿变得更为友善,其社交对象也更为广阔。2)同伴冲突对儿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性冲突为儿童学习社会性问题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儿童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防止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的策略并加以操练。3)随着儿童之间的交往,最初的友谊作为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友谊意味着亲密的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分享、理解想法和感情,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关心和安慰彼此。成熟的友谊经得住时间和突发事件的考验。学前阶段是友谊关系萌发的重要时期。

30、如何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以避免电视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答:为保护孩子不受电视的不良影响,父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意儿童正在观看的节目,以及他们在和谁一起观看;2)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3)考虑把电视机从孩子的卧室中搬出;4)与孩子讨论电视中的情节,向孩子指出,虽然节目中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受伤或被杀,但在实际生活中那样的暴力却会造成伤害或死亡;5)拒绝让孩子观看父母已知(如某些枪战片)的暴力节目,在暴力镜头出现时换频道或关掉电视机;6)向孩子解

释,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不好在什么地方;7)在孩子面前表示对暴力场景的不赞同和厌恶,并向孩子强调这样一种信念:暴力行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无论电视节目的内容是什么,儿童看电视的时间都应该受到控制,因为看电视减少了儿童从事其它有益活动的时间,比如阅读、与朋友玩耍、发展兴趣和爱好等。

31、简述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一般可以以下方面考虑:

1)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发展状况会形成不同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成了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这会影响幼儿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

2)教师评价的影响:教师对儿童合宜或不合宜的教室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3)教师风格的影响:在理想的幼儿园或学校教育中,教师通常会为儿童设定清楚的目标让他们去完成,强调成功而非失败,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教师会坚定地执行规则,但不会责备违规的儿童,教师会使用表扬、鼓励的方式而不是威胁来促使学生发挥其潜能。

三、案例分析

1、14个月时,豆豆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 答:分析:(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2、3月份刚刚插班进入你们小(1)班的涛涛,每天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哭,好容易被他爸爸安抚下来,可是一进班级见到你就又开始哭,两周以后,他仍然不太适应,他不喜欢你抚摸他的头,有小朋友靠近他,他也会很警觉,不愿意参与你组织的集体活动。请用我们讨论过的有关气质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孩子的情况。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适应?

答:分析:(1)气质的定义,涛涛的气质可能是退缩的、适应慢的、反应阈限低的(敏感的);

(2)气质与教养行为的适配性原则(耐心、不催促、接受、关爱、放慢速度等)。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