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重大传媒事件点评 范以锦(2)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四、“表”事件接二连三被媒体曝光,官员须自律而非转移视线
事件回放:8月26日,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在延安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继而被网友指出其有多块名表。杨在回应时掩盖“多表”真相,在网友的搜索下,杨陷入“名表门”、“皮带门”、“眼镜门等。在强大舆论压力之下,杨达才被撤职并继续接受调查。“表哥”事件刚平息,其他的地方的“表哥”、“表叔”等事件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而想通过一些途径掩饰,往往很快又被舆论抓住曝光。
点评:
如果是正当来源,无须说假话,无须网上删帖,无须兴师动众去掩饰。薪金收入与其炫耀的奢侈品形成强烈反差时,无论民众还是舆论的质疑都是合理的。在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转移视线难以掩盖真相。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自律才是最重要的。
五、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各类媒体合力报道彰显社会责任
事件回放:7月21日,首都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共造成77人遇难。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和《北京日报》、《京华时报》等纸媒均对此事件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公布遇难者名单,并系统告知人们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防范指南。报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和视频等,就连中央级的权威报社人民日报也充分运用网站、官方微博与报纸互动,发起救灾行动。
点评:
重大的灾害事件,进行全方位、新角度、多形式、多媒体等元素参与报道,不只是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也是民众的需求,是媒体不可缺或的社会责任。
六、中国媒体“奥运”不缺位,报道呈现三大显著特点
事件回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媒体高度关注,多元的声音呈现在我国的媒体上,比以前更为开放。新媒体尤为给力,包括几家大的商业门户网站在内,都开辟了专栏,尤其是通过微博设置议题引导大家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有的网站还特别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等知名人士开专栏,发表意见。由于网民是多元的,因此各种声音都出来了,但不乏意见领袖的引导的声音。 点评:
这次赛事报道显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媒体抓住重大的事件,包括失误的事件进行反思,并触及体制的问题;二是媒体报道比以往更为客观和理性;三是媒体的相互监督的声音明显增强。有些媒体不顾别人的感受,过度采访,甚至干扰到了别人的正常生活,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媒体的批评。当然,这种开放,与举办方不在中国境内也有关。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所言:“除社会舆论环境确实越来越开放、多元,也反应到奥运报道方面。但也不要夸大这种开放,毕竟这次是在异域的奥运。”
七、媒体聚焦深圳“飙车”案,舆论与警方博弈的双赢
事件回放:5月26日凌晨,深圳一宗飙车案造成3人死亡。27日,深圳警方对外发布了一条200多字的通稿,称“红色GTR司机侯某超速醉驾,逃逸7小时后又到交警部门自首,侯某已被交警部门刑事拘留。警方的发布很快被媒体找出“疑点”质疑“顶包”,紧追不放,深圳警方接二连三调查。发布 — 质疑 — 发布 —再质疑 — 再发布,事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最终真相大白,不存在“顶包”的问题。
点评:
最终证明警方起初下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媒体的质疑、监督是错误的吗?媒体的责疑是有道理的:起初采访时警方不太配合引起媒体的猜疑;家属有疑问,警方开始的结论下得过早,佐
上一篇:安全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下一篇:MRI检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