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17)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变化主要是由
三种类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以若干样方以、
标志重捕法:N(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4.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 (养料)和 和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增长率
5.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 ;种群增长
率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
小,因此,建立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
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 值。
6.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破坏了性别比例后,产生的直接效应是。
7.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8.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9.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和养殖业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增加;另一方
面 ,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10.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 及 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 种群组成。其结构包括两个方
面: 。
1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前者包括__和
后者包 。
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 草原上的蝗虫与羊 大鲤鱼吃小鲤鱼大豆与根瘤菌
(4)噬菌体与细菌(5)大核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13.初生演替是指在的上发生的生物演替。如:火山裸岩→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14.次生演替是指当某个群落受到或 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
所形成的裸地,称为 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引起次生演
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例如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15.如:农田撂荒地: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两对因素决定的。预测其数量变化的指标是,它通常分为
上一篇:监理项目部授权书
下一篇: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培训考核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