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14届国际锂电池会议(3)

发布时间:2021-06-05

具有较好安全性能的磷 酸铁锂正极材料和具有较高倍率特性和较好循环性能的纳米电极材料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改进 负极材料和电解质, 是进一步改善锂 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关键; 优化制备和平衡电池组技术, 是亟待解决的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

维普资讯

第4期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3。

何向明,: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 1国际锂电池会议评述等锂 4届米技术在 LF P C L2 ei4 C等低导电性正极材料的 ie O/、 i SO/ F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3,4, 7,7,8, 9, 27 2 0 22 2 12 6 2 3 3 6 4 0。对其他正极材料而言, 1]纳米技术同样可提高大电流放电能力。如水热法合成的纳米 LC O io 2材料, 0 10 C放电比容量达 1C放电比容量的 9%[6]而水热法合成的纳米 0 25; 4Mn 2 4 O材料, C放电比容量达 2 0mACg 10 C也可 1 5 I,0放出 10mA/ 1 h g的比容量[7] 3 1。在尖晶石型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中,纳米技术不仅提高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因材还料粒径小,减小了 Jh - ee效应,环性能的改善显著, an T lr l循纳米 Ll Mn0 .F -的放电比容量为 13mACg接近理论 i 1 2 3 50 5 _ 9 0 4 I,

1 1无机物型正极材料仍是主导 .

磷酸铁锂是本次会议最大热点。这主要是由于该材料

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合了动力锂迎离子电池市场的需求。提高导电性仍是该材料研究的主题。 控制颗粒粒径至亚微米或纳米,以缩短锂离子扩散距离,并结合掺杂或在颗粒表面包覆导电材料,提高电子导电率,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报道的制备方法涉及碳热还原法[ 3,4,6, 8, 2 4 2 9 2 9 20 2 6 3 33 0 3 6 3 4 4 2、 9,3,4,5,6,2]水热法[2,8]溶胶. 27 22、凝胶法[ 2,8,1]沉淀法[2,2,9]水淬冷[ 2] 3 0

3 14 9、 29 3 1 3 9、 4 3和机械球磨[ 1],中碳热还原法仍是研究的重点。因为该方 36等其法可将碳材料所具有的还原作用、抑制颗粒生长和提高导电

比容量,O次循环后,量保持率为 9%[3], i5 8容 8 37。rNo i .Mn 0材料在 3 5~5 0V区间的比容量达 10m I,0¨ 4 . . 3 ACg 5

℃循环性能极佳, 4 且 O c放电比容量为 1C时的 8%以上 0[6] 2 3。纳米技术与碳包覆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倍率放电性能,纳米 LMn0/ i 2 4 C复合材料的 5 O c放电比容量可达05 C放电比容量的 8%[3] . 8 27。

率等效应综合发挥出来。报道的包覆材料有碳、并苯聚 ( AS、纳米管和鲰等[5,6,7,8,9,4,4, P )碳 2 7 2 8 2 6 2 8 22 3 0 3 73 9 3 7 3 94 7 4 7, 5,6,9,1,2]其中,材料是包覆的重点。碳源、碳碳添加量、包覆厚度与均匀度对材料的电性能都有显著的影

为了克服纳米材料密度低、加工性能差等缺点,次会本议报道了采用喷雾干燥与模板技术相结合,制备间隙孔型球状 LF P C的技术, ie O/所制备材料的密度得到了提高,每个微米级球形颗粒都是由纳米尺寸的一次颗粒聚集而成, 1C放电比容量达 10mA/,0C放电比容量可达 1C放电比 5 h g 2

响。掺杂研究的论文也有 1 O多篇,可通过 T、 aB、 1Mg iL、 A、、 z、 r Mn置换部分 F或“, rc和等 e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放电性能[5, 6,0,0, 1,2,3, 5,9, 9,2, 2 3 2 0 34 3 5 3 6 3 8 30 3 0 3 6 39 4 9 J

其中 Mg置换部分 F e的效果最好。W l c公司报道制备的 a ne eL( e ) O材料的 2 iF Mg P 4 OC放电容量与 1C放电容量的完全 一

容量的 8%以上,得关注[ 3,1] 5值 2O40。13有机物型正极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 .

样[3] 3O。

其他研究论文涉及 N- oMn三元材料【 2,3,4, i - C 2 6 29 2 52 4, 5 2 7, 8, 8 2 5, 9 3 2, 1 3 1— 3 4 3 1 5 2 9, 7 2 1 2 7, 9 2 7, 0 3

4, 5 5, 6,

纳米碳复合聚苯胺、聚三甲基噻酚和聚吡咯等正极材料的倍率特性显著改善。双模板孔状碳/吡咯复合正极材料聚以 0 1A g的电流充放电, ./ 比容量达 8 I;电流提高 0mACg将至 4/, 0A g仍可获得 6 I 1mACg的比容量[ 2] 2 8。碳纳米管阵列/聚苯胺复合电极的 1 0 C放电比容量约为 7 Ah g 0m/, 2 0 C放电比容量仍有 3 Ah g2 7。C型正极材料的 6 7m/[ 6] F电压平台约为 2 2~2 4 V,电比容量可达 80mA/, . .放 0 h g碳

3 8 3 5 3 5 3 63 0 3 14 7 4 94 4、 6,7,8,8,9,9,0,0, 1]尖晶石型锰基材

料[3,3,8, 1, 1,3,3,3,4,7,0,0, 2 52 7 2 5 3 0 3 8 3 2 3 7 39 3 6 3 6 44 4 54 8 4 84 1 4 5 2 0 2 2 2 3 30 3 13 2 4 1、 io 2 o,1,2,2,4, 5,6,0,4,4, 1] LC O【6, 7, 7, 8, 9, 9, 9, 0, 2, 4, 7, 7, 2 5 2 2 2 8 2 9 2 1 2 8 2 9 3 9 3 7 3 5 3 0 3 93 3 4 2、 ii 8 o. Ao 5 22 3 2 13 3 37 32 3 9 8,0 LNo C o1]00[3,4,0,0, 1, 1, J . 5 .

3 84 14 0、酸盐型材料[ 7,7,8,4,7, 0] 7,0,2]硅 2 4 2 5 2 3 3 3 3 2 4 6和 L2 O[5,6,6,1,4,5,7]。LC O材 i Mn 32 82 2 2 6 3 5 3 4 3 7 3 4等 io 2料研究的再次回温,与薄膜型可充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有关, 相关研究以 LC O薄膜制备技术 ( io:如射频溅射、电子回旋共振溅射 )为主。L MSO ( i i M=F、 ) 2 e Mn正极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制备的 L2 ei i SO性能较好,电比容量约 F放

纳米管基 C型正极材料的 1C放电性能很好, F 4 c放电比容量也可达到 7 0 m/ 0 Ah g以上; F,材料的 2 C o5 7 O C放电比

容量达到 5 0mA/ 0 h g以上[ 6。聚硫代蒽醌型正极材料在 1] 14~3 2V电压区问的比容量可达 10m h g循环性能也 . . 8 A/,

较好 c] 7。新型有机物型正极材料 L 6 6 i 0也表现出较好的 c电化学性能,单位分子 C 0可与 4个多锂离子发生可逆反 66

为 10 AC,0C电比容量为 7 A/, 6 Ig1放 m 8m hg循环性能极佳[4。N— oMn 3] i _三元材料、 c尖晶石型锰基材料、 ii8 o 5 LNo Co】 _ 0和 L2 O正极材料的研究, o2 5 i Mn 3主要集中于优化组成

应,比能量和能量密度都与 L e 0的类似[] iP4 F 3。有机物具有便于回收、全、安环保和可设计合成为多种类型等特点,因此,该类正极材料的发展将备受关注。

与制备条件、包覆或掺杂改性等方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容量、高温高压下的循环特性以及热安全性。新型正极材料(一 ) iMn 3 rIb 1 L2 O。, 2的放电比容量可达 2 0mA/ i ̄ 5 h g以

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类材料目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负极材料[]但人前 1,们一直尝试把合金负极材料推向实用化[8。相对正极材 1]中在锡基和硅基材料体系。纳米结构、定形化、无薄膜材料

上,关注[5,4]值得 28 34。新型正极材料 L e i4 35、 i TO[2] F有少量报道。 12纳米技术在电池材料制备中得到充分应用 .

L TF[4 j N MI( F、 n N)35的研究, i i6 9和 a ̄ M= eM和 i[3] 2 3 3也料而言,负极材料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热点,合金只是相对集和多孔结构等,然是主要的研究亮点;依首次充放电效率依然是限制合金负极实用化的主要障碍。纳米合金具有较短的扩散路径和较大的反应面积,适合用作动力电池的电极材

为了迎合动力电池高功率的要求,制备晶粒尺寸小、结晶度高且导电性好的正极材料的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纳

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14届国际锂电池会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