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立意:
1.以炽热之声,诉家国深情
2. 苦难时代,个体的精神坚守与家国情怀
3. 平凡人,平凡身躯里的民族大义
4. 以爱国情怀,折射民族的灿烂光辉
5. 从历史到现实:抗战精神/民族魂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6. 不忘民族苦难记忆,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7.困境中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是勇气和担当,更是民族屹立的根于魂
8.以你我的赤子之心,共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魂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2道。试题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点考查语文素养、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鼓励个性化表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价值引领,紧扣时代脉搏。
全国一卷作文题“民族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全国二卷作文题“梦的赠予”鼓励考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考生观察生活与关心他人,思考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为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拓宽思考空间,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考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从自身生活经验谈起。材料指向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多维度空间。
注重情感体验,彰显以人为本。作文题的材料分别选择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文字简洁,意蕴丰富。两道试题均强调文学经典的浸润作用,引导考生从审美体验出发,归纳联想,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在数智化时代,试题聚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等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考查考生的思辨深度,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写作门槛不高,难度梯度合理。2025年高考两道作文试题精心选材,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不同水平的考生结合日常阅读、历史感悟、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都有话可说:但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流畅的考生会脱颖而出。
试题通过开放性设问与多元评分标准,打破“唯模板”“唯套路”的应试怪圈。例如1卷“民族魂”一题,既认可考生对抗战历史的纵深挖掘,也鼓励从当代青年视角重构英雄叙事;2卷“梦的赠予”则允许考生以科幻想象勾连现实理想,或以生活琐事折射时代脉动。这种评价导向,既呼应新课标“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教学要求,也为批判性思维、创新性表达预留空间,真正实现“以考促教”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备考趋势,师生需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同时,强化“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的融合意识。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中《红岩》《荷花淀》等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核,建立“文学形象—历史现场—当代价值”的认知链条;另一方面,关注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议题,让历史记忆与现实思考在写作中形成共振。如此,方能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立体考查中从容应对,以文载道,以笔铸魂。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如下:
1.教考结合方向
教材知识关联:作文题的材料二来自教材中的艾青《我爱这土地》,这体现了高考作文与教材的紧密联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情感等,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文材料的内涵,进而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灵感和素材。例如,可以借鉴艾青诗歌中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土地的深情等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学科素养融合:试题重点考查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等。要求考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民族魂,理解民族苦难与复兴、个体与集体等关系,这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同时,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也涉及到对考生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2.热点关注方向
历史热点:围绕抗战胜利 80 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民族新生。这是对历史热点的关注,引导考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考生需要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英雄人物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
时代精神:试题引导考生思考民族魂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魂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弘扬抗战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坚韧不拔精神、长征精神和愚公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读写结合方向
<
…… 此处隐藏:910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