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精选10篇)(一切在于运动)
时间:2025-05-10
时间:2025-05-10
《一切都在运动中》选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A、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B、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运动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甚至运动或静止会与学生的前概念存在着冲突,以前一直认为是静止的东西,现在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也会变成运动的或者一直认为运动的物体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也可能变成静止。
三、说教学过程。
这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一谈话导入。在课前让学生先读一读刻舟求见的故事,上课伊始提问学生你觉得那个楚国人能找到自己丢在水里的剑吗?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那个楚国人因为不懂运动常识所以做出这么可笑的事,激励学生学好今天的知识。二认识参照物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先是让学生自学26页上的两幅图,找出并写出图片中运动的物体,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知道它在运动的`。接着全班交流,接下来揭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再回到图中找参照物。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三是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第二个作用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在探究第一个作用时,首先我质疑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接着和学生一起分析书上的两幅图进而得出第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是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的。
四是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影响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参照物不同,结论也不同,首先让学生用滑板车代替行驶的汽车做模拟实验分析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动不动,然后分析书上的三幅图。进而得出结论。
五是演练环节设计了一道题。是让学生巩固练习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
六总结。设计了一道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最后点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完善课题。指出下节课还需继续探究。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设计。希望各位老师针对我的设计和讲授提出你的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
《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是观察型课型,观察型课型是以观察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事物,获取丰富具体的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崔老师在讲解这节课时,首先就是对两幅图的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运动的物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知道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明物体运动了;然后通过观察,让学生观察书和橡皮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定性观察,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最后通过观察小汽车的`运动和地球仪转动等巩固了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情况的问题。
本课的课型主要是观察型,通过观察图片、观察课件、观察老师动作到观察小汽车,以及观察地球仪的旋转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充分的体现了观察课的课型特点。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不同的观察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每一次观察方法的引导,能使学生抓住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一切都在运动中》的教学反思
4月1日,我讲了一堂科学公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后,对我这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做了细致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具体而言,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教学环节把握不透
本课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交流、交流、拓展、问题、交流,每一部分都在教材上用明确的图标表示了出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图标,更没有去想这些图标所表达的作用,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偏差,应该让学生交流的部分,变成了自己的讲述,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
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材第二环节交流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参照物,让学生明确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由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在引出参照物概念后没能指出“运动位置变化”,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由于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导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问题三:利用身边资源不够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坐在车内体会汽车是否在前进。教学中,我只是利用课件让学生理解,没有完全以生活中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虽然能根据 …… 此处隐藏:134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