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共14篇)(初中地理教案怎么写)(5)
时间:2025-05-13
时间:2025-05-13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教学目标
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