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端午旳鸭蛋)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课题 端午的鸭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语言魅力和个中情趣;
5.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目标 6.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针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介绍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范读,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介绍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使学生对端午节风俗有个大概的了解,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板书课题。
学生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由学生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门楣 苋菜 籍贯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段)(第2~3段)(第4~6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 此处隐藏:134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