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与反思(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时间:2025-05-12
时间:2025-05-12
1.
课题
《一去二三里》
2.
课型
讲授课
3.
辅助工具
(1)教具 生字卡片
(2)多媒体 课件、实物投影仪
4.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本学段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
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本学段课程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5.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学习联系生活识字,结合图画识字学文。
情感态度1.感受识字的快乐,喜欢识字。
2.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3.学习运用表数字的汉字,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5.
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和教学重、难点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忙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补充的内容
1、含有数字的词语
2、一些节日
3、含有数字的古诗《咏雪诗》
(3)课堂练习设计
在语文课本第45页田字格中描红并练写
6.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3)学生差异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在数学中认识了10以内的数。有部分学生已在入学前就认识了本课的部分生字。
7.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
8.
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认诗题
1、同学们会数数吗?咱们一起从1数到10吧!(数数)
2、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诗人叫邵雍,他把这些数字串在了一起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去二三里》,(教师一边范读诗题一边板书诗题)这就是诗题,谁来读诗题?
3、指名读,齐读诗题。(相机纠正一的变调、二、三的发音)
二、学习生字,认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正音。
3、出示带拼音词语
(指名读 同桌互读)
4、去掉拼音词语
(指名读 齐读 分组读)
5、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区分八与入,通过编字谜记忆去和里 )
6、检查认读情况(开火车读)
7、出示词语、句子
(指名读 齐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1、(出示画面)提问: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诗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相机理解烟村亭台。
师小结:在一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诗人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风景如此美丽,于是诗兴大发,高声吟诵(播放古诗范读)
2、小朋友,你们也想这样读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要想把这首诗读好,可以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里,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了。
3、配乐诵读全诗(指名读 分组读 齐读)
四、指导写字
1、指导认识田字格。
(1)为什么叫田字格。
(2)读儿歌,加深对田字格的认识。
2、学写笔画一
(1)师范写,讲解要领(顿 …… 此处隐藏:108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