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11(《五人墓碑记》翻译)(2)

时间:2025-07-11

明确:这一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即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仗义而死,重于泰山。这正是作者隐含在对比中的结论。

“辱人贱行”作者列举了三种:“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活脱脱勾画了他们的丑态。

问:文章接着又进行了一组对比,为“五人”假想了另一种死法,这样写有何目的?

明确:作者通过这一组对比,宣扬了五人死后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五人之死”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正是表现对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问:文章的目的既已明确,为何还要加一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一句,它和全文的中心一致吗?

明确: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所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中心。写出全文的结论。它与全文的中心是一致的。

问:文章最后一段是补记,补记出资安葬五人的贤士大夫的姓名。它仅仅是补记一下姓名吗?

明确:不是。作用有二:一是照应前文,二是以示表彰。

三、比较阅读

五义士的义举令人敬佩,五义士的事迹千古流传。清代著名戏曲家李玉同他人合作,把五义士的抗暴行动编写成戏曲。把他们的形象搬上了舞台。清代诗人桑调元也为“五人墓”题诗。把他们比作春秋侠士要离、西汉时期的田横和五百壮士,极尽颂扬之情。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并把它同本文作一对照: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五人墓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②。

冗③朝廷党④,峥嵘⑤里巷夫⑥。

田横岛⑦中士,还敌五人死?

注: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吴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

②屠沽:屠夫和卖酒人,指普通市民。

③闽(tà)冗:即闻茸,卑微低贱的意思。

⑤朝廷党:指身居高爵显位的人。

④峥嵘:高尚,不平凡。

⑥里巷夫:指平民。

⑦田横岛:楚汉相争时,齐国旧贵族田横曾自立为王,汉朝建立,他与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与二客同赴,因耻于臣汉,自杀于洛阳附近。二客葬田横后亦自杀以殉,岛中五百人闻讯全部自杀。

思考题:1.请把与诗中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2.诗与课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分析。

3.本诗主旨与课文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

1.颔联与课文中“四方之士”句相对应,颈联与课文第五段对比内容相照应。

2.诗与课文都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虽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但诗中又使用了两处类比,用了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来衬托五人忠肝义胆。

3.本诗和课文的感情基调、主旨都相一致。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格,也点明五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师生共同背诵《木兰辞》,并引导同学结合本文就目前崇拜歌星的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五义士那样“临难毋苟免”。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题第五题。

2.以“偶像”为题,写一篇文章。

3.预习《登泰山记》。

●板书设计

五人墓碑记

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五人墓碑记》教案11(《五人墓碑记》翻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