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11(《五人墓碑记》翻译)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五、六两段,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义,体味对比方法的运用,做到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侦察英雄杨子荣面对群魔,毫不畏惧,只身入虎穴,圆满完成任务。那种毫不顾惜自己,只为完成党和人民重托的感人精神,面临危险视死如归的豪迈襟怀,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杨子荣的唱段,去体味一下那豪迈的情怀。
(放录音唱段或VCD(如播映)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是呀,综观古今,无论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士饥餐胡虏肉”的凌云壮志,还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胸襟,只要是大义所趋。无数志士无不抛头颅、洒热血;同样,只要是为民族、为人民的义举,人们自会把他们铭记在心,永远颂扬。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五义士”的义举。
师生共同背诵三、四两段。
教师有感情地背诵五、六两段。
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五、六两段。
二、研习课文五、六段
问:刚才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浓烈的情感,体会到文中那感人的艺术魅力。请问:作者在这两段议论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明确:这两段激情喷涌,叙议结合,高度评价了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运用对比点明由五人之死所产生的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极力颂扬了五义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I
问:同学们,在研习问题的时候,点到叙议结合和运用对比这两个特点。我们先来着重讨论一下对比方法在文中的运用。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对比内容,用了几组对比?对比的双方是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三组对比。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六段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突出五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对比双方
内容
结果
意义
五义士
生于编伍之间,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不敢复有株治
缙绅
出身高贵,受高俸常诵仁义之经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义士
挺身而出,谈笑以死
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者
主爵显位
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辱人贱行
五义士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尽其天年,以隶使之
五义士
为义所激,视死如归
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教师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小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明确了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叙议结合在文中的作用。希望同学们结合全文来谈。哪一位来说一下?
明确: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于记叙,第三部分侧重于议论。但三部分中,记叙和议论互有穿插。如文章开始,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师小结)本文为了更好地突出“激于义而死”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这样,既能具体描写这次事件的经过,又便于随处表明作者的爱憎态度。但在具体行文上,又各有侧重,前半内容侧重于记叙。后半内容侧重于议论。综观全篇,叙议分配合理,并紧密结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古文观止》中评曰:“议论随叙事而人,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司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我们在分析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两个特点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接下来品读一下文章的语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学生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