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鸿门宴》研究性学习实录(魔鬼藏在细节之中的句子(2)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师:解得好。还是回到张良身上来。
生13:最后关头,张良轻松留下来,掩护刘邦撤退。等刘邦间至军中,才轻描淡写的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辞。”等到项羽问,“沛公安在?”才避重就轻地说“怕大王有意怪罪他,已至军中矣!”又很巧妙的献上白璧、玉斗,转换对手的注意力,玩项羽于股掌之间。张良不愧是张良,大军阀张作霖特别欣赏他,给儿子取名张学良,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
师:张良的多谋善断,来源于他得到了一本兵书,下面我们来看看范增,号称项羽亚父的范增。
生14:我对范增很同情,他深谋远虑,洞若观火,但所有的谋划都得不到采纳,结果,胸中空有百万雄兵,万千之策,只化为“若属皆且为之虏”的一声长叹。
生:我也这样认为,范增的悲剧还是中国很多文人策士共同的悲剧,比如贾谊、陆游、杜甫等等。应该说这个形象很有典型性。
生15:作者浓墨重彩的写范增,我认为,其实还是在为写项羽做准备。范增的悲剧是项羽造成的,而范增的悲剧何尝不是项羽的悲剧。
师:妙解!有没有对范增有意见,认为范增做得不够漂亮的。
生16:我认为范增的悲剧中也有他的性格因素。
师:说得详细一点。
生16:范增高瞻远瞩不错,但他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项羽的亚父,就可以对项羽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全然不顾项羽的内心感受。而当时的项羽如日中天,“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岂能处处听命于范增呢?
师:不妨从文中寻找细节来证明。
生16:比如,开头范增在一番剖析之后,要求项羽“急击勿失”。中间又当着张良等人的面,“用所佩玉诀示之者三”,如此装神弄鬼,让霸王的一张老脸还往哪里搁?也难怪霸王不理他!结尾沛公逃跑后,范增又当着霸王的面,把玉斗放在地上,撞而破之。并且借骂项庄“竖子不足与之谋”,来辱骂项羽目光短浅,虽然,范增是一片忠心,但如此冒颜犯上,项羽如何容得了他?
师:就是说,范增的进谏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具体的谋划上,同学们认为如何?
生17:我觉得也不怎么样。范增既然如此托大,那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刘邦,自领处分,想来项羽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因为项羽不杀刘邦,并非他是糊涂的阿斗,只是想沽名求义。现在有人愿做替罪羔羊,又能剪除对手,霸王何乐而不为?
生18:我也有同样的看法,就算在席间,范增强行杀死刘邦,只说是刘邦行刺霸王,哪个诸侯还敢不信?却偏偏弄一个草包项庄来舞剑,行刺刘邦。这样做就算是杀死刘邦,也更会让天下人耻笑!
生19:席间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如厕要招武将做什么?难道范增是瞎子?沛公临走时,对张良说:“从此道至吾军中,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也就是说,在沛公如厕的过程中,沛公、张良、樊哙三位主要人物,都长时间蒸发,包括奉项王之命寻找沛公的陈平也一去无踪,而且一直等到“沛公步行二十里至军中”,才由张良回到席上来说明原委,请问此时的范增又在哪里?范增的高瞻远瞩又体现在哪里?要知道连沛公可能逃跑都预知不了的人,霸王就算重用他,也还是夺不了天下。
生20:反对,因为霸王决定放走刘邦,所以,范增才没有做无谓的抗争。
生19:请问,鸿门宴上霸王有叫项庄舞剑杀死沛公吗?也没有啊!范增不还是做了吗?我认为没有预知刘邦逃跑是范增的失策。
生21:不是说,沛公从小道逃走了嘛!可能范增是派人在大道上堵劫他们,所以没有成功。
生19:就算这种说法有道理,这也是范增虑事不周;而深谋远虑,滴水不漏,正是一个谋略家的基本素质啊。
生19:特别是当刘邦不辞而别,防范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如果范增真正有本领,当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挑起项羽的怒火,仍然可以一举击破沛公军。而且还有很好的口实,我请你喝酒,你却不辞而别,太不给我面子了。可是,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对范增确实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所在。对项伯和曹无伤这两人,你们怎么看。可以说,这两个人物的出现,直接引起或决定了鸿门宴的走向,甚至改变了历史。所以说,小人不小。谁来说说。
生22:我觉得曹无伤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有地位,有荣华富贵,但他在预知楚汉相争的前夕,还是勇敢地把宝压在了项羽的身上。充当了通风报信的间谍。
生23:我觉得曹无伤死得太不明不白了,天下有这样出卖自己间谍的吗?但项羽似乎 …… 此处隐藏:10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