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教案(察今ppt)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察今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重点词义析疑(包括实词和虚词)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二)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分析: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四)文章的层次怎样划分?
分析: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 …… 此处隐藏:109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