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文理解(拿来主义课文笔记)(2)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1)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3)反语、引用。
29.仔细研读“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请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1)抛来:根据我们的需要,向我们提供。这里态度上不恭,“抛”,有施舍的感觉,但多少有点“文化交流”的意思。
(2)抛给:人家把不要的东西,硬塞到我们手里,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侵略。
(3)送来: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还要我们感恩戴德,为他们的善行喝彩,这不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层欺骗色彩。
30.“送去”、“送来”、“拿来”三者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后果?
送去:是媚外卖国的表现,其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会使我们的子孙没有立足之地,民族没有立足之地,国家沦为殖民地。
送来: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侵略手段,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
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有分析地主动吸取外国的长处,这样国家能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1.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32.仔细研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作者为什么批评了一味送去,又说“也不算坏事情”呢?
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33.分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和“挂”都是极其动作性的词语,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加了讽刺效果。注重炼字炼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2)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萝卜青菜”比喻大众化的有营养的东西。和“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又有用的东西,“烟灯”、“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糟粕部分一样,均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比喻深奥的道理,使论述的道理浅显而生动。
(3)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有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作者暗引他的话,与中国的送去主义进行类比,论述中国不能只“送去”不“拿来”,通过语言的暗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4)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渲染了一定的气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34.文中有哪些词语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请列举两个。
“大师”们、发扬国光、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