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的导学案)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雨霖铃》抒写柳永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这首词以冷秋景为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的场景,氛围,进而推测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雨霖铃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雨霖铃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雨霖铃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 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
1、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下阕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本词表现手法赏
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 , 依次是 、 、
。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 ?哪些是情语?
景语
情语
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
虚写
本词情景赏析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雨霖铃》鉴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后的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 …… 此处隐藏:57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