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模板)(2)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1.教师的角色发生着变化。
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是积极地旁观者,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甚至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2.课程由由封闭走向开放,师生共同成长。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体会者。教师走入学生中,与他们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加强双向融合,使知识得以提升。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课程创生”的机会,课程改革告诉我们“再也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课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及学生特色的教材,或者对课程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新。
一家“言”的时代早已过去,知识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教师有一个开放和民主的胸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民主教学方式中的自省和开放精神也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很好的启示。学生的智慧结晶展示,往往会令教师大有收获的。
3.创造着一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把理解和宽容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实践活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4.课堂模式要因课的内容而宜,不能一成不变。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上初中时,语文教师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带领学生彻头彻尾地分析,而作为学生的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模式。如今,我做了语文老师,也很难改变这一上课方式,难道语文教师一定要节节课都去分析课文,非得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要在老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下去学习语文,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势必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准备分析课,也可以上文学欣赏课,也可以有当堂作文课,但不能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上同一模式的课型。综合实践课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
5.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一节课不可能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当然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做老师来给同学讲课。把课堂勇敢、科学地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6.要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无论进行怎么样的课改,而最终不应该变的,仍然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学生可以变,教材可以变,时间可以变,而惟一不能变的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如果我们都仅停留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就不可能面对那些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综合实践课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不能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是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一颗科学育人的爱心。
新的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生活的品性,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但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体会和思考,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短评:通过一堂生动的综合实践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带给老师诸多思考。这些围绕新课标、课改的思索,有许多积极的见解,比如对于综合性活动有益于学生“个性飞扬”,可以让学生提前经历社会实践体验的认识,课改带来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局面,课堂可以因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