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于永正公开课视频)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以读为本 平等对话 真切感人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于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 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吊唁 呻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爱抚 饱经风霜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三、精读课文,集中体现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1.于老师以一颗火热的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给“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更多的机会、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使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谁想朗读第一段(举手的同学不多),我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读(都举手)。(老师笑)请班长上台。(于老师让班长指名,老师与他耳语“你班上谁平时很少朗读或朗读不好的同学,就叫他”。)
班长:请xxx同学。(xxx同学不情愿地站起来,自言自语“我举手了呀!”)
师:请你朗读(xxx摇头)。不情愿还是紧张?
生:紧张。
师:别紧张。你抬起头来,看着同学们,深呼吸,就不紧张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师:不!他需要的是鼓励(同学们鼓掌)。
(xxx朗读出第一句,把“知道”读破了,于老师耐心辅导,一遍又一遍。)
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于老师耐心辅导,指导他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读,大家练一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见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再读。
(xxx接着往下读,他把“他的遗体躺在……”读成“站在”,引得哄堂大笑。于老师耐心地帮助,不断地鼓励。经过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话读下来。)
师: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学们想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直至结束的一刻,于老师个别辅导最多、鼓励最多的是xxx同学,xxx同学的进步也很明显。另一方面,于老师说”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三少三多”,于老师身体力行,随处可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断一: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位同学读,很有感情)
师:这是她的感受,她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好!还是xxx同学,你来读。
师:有进步!“追悼”什么意思?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生:解释。
师:读书要前后文联系,(接着于老师还是动前面那位同学朗读下面的内 …… 此处隐藏:97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