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呼唤现代化(语文教育的活力)
时间:2025-05-26
时间:2025-05-26
近些年来,古代诗文似乎越来越受到一些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偏爱,有的高中课本文言篇目的比重已经占到一半。可有人还嫌不够,主张再加。对此,我深不以为然,写了《“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一文,发表于2004年4月22日《中国教育报》,引起了争论。对这样的争论,包括对我本人的批评,我都竭诚欢迎。争论有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也有利于大家在争论中逐步形成共识。不过,迄今为止针对我的众多批评并没有动摇我此前的看法,我现在仍然相信我的基本观点是站得住脚的,符合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符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提高中小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需要。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学习文言为主还是现代语文为主呢?我认为当然应以现代语文为主。现代语文早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日常应用的最重要的语文工具,无论书面还是口头交际都是如此。从政府的公告、文件到一般的产品说明书,用的全是现代语文;从日常生活交际到我国外交代表在联合国的发言,用的也全是现代语文;现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著和文学作品也几乎都是用现代语文写作或翻译的。鲁迅当年回答“青年应当有怎样的目标”这一问题时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古代语文尽管可以作为“发展”的一个资源,但和“生存”“温饱”关系都并不挺大;而现代语文却是“生存”“温饱”“发展”之所必需。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现代化的过程中。语文教育要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本身也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能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是否以教学现代语文为主。
有人认为现代语文中小学生不学自会,我以为这是非常片面的判断。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代语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精致的语言,它的词汇比文言更丰富,语法更严密,表达也更精确,需要中小学生认真去学。许多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或学术价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值得中小学生认真去学。即使仅仅为了达到语文表达文从字顺、清楚明白的起码水准,中小学生也非得下大力气、花苦功夫不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公开发表的文字离这样的要求也还有不小的距离。而据我观察,出版物上反映出来的国民整体语文水平的下降,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且举数例。例一,发表在一本威信很高、影响很大的语文教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名牌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里居然连续出现这样的病句:“我以为这一‘麻雀解剖’至少体现了中学语文界对这篇文章教学的大体内容”,“基本的解读原则体验和领会其益处却是无限的”。例二,也是一位大学副教授,他在大学开《道德经》选修课,文章里居然写出这样的句子:“据我们的理解,研究《道德经》有三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做学问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客观的研究方法。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难道“客观的研究方法”不是“做学问的方法”吗?“做学问的方法”一定是主观的吗?他能在大学里开《道德经》课,想必文言是通的吧,但其现代语文水平却令人不敢恭维,看来文言的通并不能代替白话,要正确掌握白话,还得认真学习现代语文。例三,一位成就卓著著作等身的语言学家在一本专门研究言意关系的专著中,举例说:“《大法官》这部小说写到林子涵与聂小倩去找刚被判处死刑的周士杰妻子邵红谈话时,……”谁被判处死刑?从语句看,当然是邵红,可读到下文才明白被判处死刑的不是邵红,而是邵红的丈夫周士杰。当然这在书里只是一个偶然疏忽,但也可以见出要把自己心中的“意”准确无误、没有歧义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并没有用放大镜、显微镜专门去找别人的茬子,这些例子都是在日常阅读中信手拈来的。我参与主编的《现代语文》初中读本第一册收有叶圣陶先生《稻草人》的部分原稿与改稿的对比,原稿确实有语句不通畅、表达不准确的毛病,改稿明显好多了。作家、学者尚且要学,中小学生不学行吗?联合国原子能机构负责人巴拉迪,“当他要写一份讲稿或一篇文章时,这位老练的法学家会让下属依次传阅草稿,直到每个词都恰如其分——有时甚至会修改25个版本。一个词就可能决定战争或和平,他十分清楚这一点。”[1]我们日常的读写听说,关系虽然没有那么重大,但也马虎不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现代语文非过关不可。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也需要学习一部分优秀的古代诗文。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如果对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一无所知,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难以饶恕的失误,只是不能把继承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担子全都压到中小学生的肩上。要承担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必先学通文言,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吕叔湘先生早在1962年就曾指出:“在充分掌握了 …… 此处隐藏:11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