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中学教育课程改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
课程改革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可能一次完成。一种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只有在多次深化改革中才可能日趋完善。所谓“深化”和“完善”,要做很多项工作,比如教育制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硬件设备的改善、评价体系的改进等,其中关键的一项则是更新教育观念。
在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旧教育观念去看待新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会产生种种不顺眼、不称心、不放心的
事;用旧教育观念作指导去实施新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也会产生种种“走样”、“异化”和“新瓶装旧酒”
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方面的教育观念是必须研究和逐步更新的。
1.人才观
任何一种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都是为育人而编制和设计的。持不同育人标准,就会对同一课程计划和课程
结构作出不同的评价。
通常,人们总希望中学生日后都能成材,但往往把成材与升学划上等号。于是,能保证学生升学的课程计
划和课程结构被视为理想的教学依据;中学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只能划一地与应付升学考试对上口径,去培训
“标准件”式的中学毕业生。其实,升学并不等于成材,中学毕业未直接考入高一级学校者,通过其它途径和
方式同样可以成材。何况,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学生之间又是有个别差异的,很难以统一的框框去约束和规范其发展。强行以“升学”作为尺度去要求每一个学生,逼其“成材”,结果往往相反
,甚至摧残人才。因此,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如果能为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有特长的人才创造条件、奠定基础,那就是值得肯定的。人才观的更新,将有助于新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的产生和完善。
2.基础观
中学教育是在小学教育后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应体现打“基础”的精神。“基础
”应具有全面性,防止重智轻德、重理轻文、重知识轻能力等片面性;“基础”的内涵又具有发展性,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如文化科学知识的内容更新、范围开拓。“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特长和
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不一定要求他们打同样的“基础”。
在树立新的基础观的同时,还必须有意识地克服那些过时的或不适宜的基础观。一是“课时越多基础越扎
实”。打“基础”,要有一定的课时量,但课的多少与基础扎实程度不完全成正比。在超量的情况下,甚至还会成反比。二是“基础等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打“基础”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只重视必修课
程,是单一化课程结构观的表现,很可能抹杀学生个性特长。三是“基础即高考科目”。把打“基础”囿于几门高考科目,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那是典型的“应试”观念和做法。不改变上述种种观念,新课程计划
和课程结构将难以实现。
3.质量观
基础教育应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高是学校教育质量高的最主要标志。从近些年课程改革实
践情况看,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编制课程计划、设计课程结构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要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程度作为
评价标尺。
然而,在社会上、家长中以及学校,往往有人按另一些观念去评说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看升学率,即“升
学率高即质量高”;二看高分率,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三看学科竞赛获奖率,谁得奖多、得奖层次高,谁的质量就好。由此,为了争这个“率”、那个“率”,可以放弃与此无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视“负
担与质量”为正相关,层层加码,导致学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其结果,多数学校的这些“率”并不见得有明显上升,而上升了的也不完全表明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事实上,一味在学业负担上向学生加压,这些学生
考入高一级学校,几年后踏上工作岗位,其学业上的后劲并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显薄弱。由此可见,不从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新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不仅会遭到非议,甚至会在实施中受阻。
4.育人方式观
育人方式,或者说育人途径、渠道,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同样受一定教育观念的指挥。以往,
人们主要甚至仅仅强调学校育人、课堂育人、读书育人。诚然,育人是离不开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书本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轻视,但只看到这三者就有局限性。特别是在现实的和未来的时代里,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天地是广阔的。死守这种封闭式的育人方式,显然不合时代潮流。
新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所提倡和体现的是,开放式的育人方式观。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但要同社会、
家庭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格,才可能 …… 此处隐藏:52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