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对话理论分析)(2)
时间:2025-05-29
时间:2025-05-29
再次,语文教学应充满创新与追求。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这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通过真诚的沟通、相互融合,在充满爱、信任与希望的合作情境中不断完善或发展师生的认识。参与对话的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存在,同时对话本身也拒绝陈腐与雷同,因此不断追求与力图创新是对话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诉求。
最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有批判性意识。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由独立的、具有内在自由性的多种观念组成的大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在这个众声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逐渐适应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同时学生也需要摆脱权威,根据个体的经验去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依赖教师的思想。
三、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潜在的难题
在认识有关对话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话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特别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所潜在的难题。
首先,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教师始终是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导致在师生关系中出现权威。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转变,否定自我的过程也许是最为艰难、痛苦的。
其次,学生参与对话需要基本的条件。对话理论要求师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不仅应该具有初步的理解,而且需要拥有独立的观念与看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便拥有了与教师同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显露出不成熟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或已有成见的欠缺,往往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处于感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早已习得的知识不断转化为新的认识,否则学生就根本不可能积极参与。
第三,对话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对话的突出特点就是承认参与对话双方的主体平等地位,否定权威话语,倡导求同存异的思维观,但这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危险,由于承认对于一个命题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那么这些解释就可能是多元的甚至是无限的,这就为产生无意义的话语循环提供了可能性。主流观念或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对话流为单纯的辩驳与争吵。
第四,评价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可操作性方面的难题是难以逾越的。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由于不注重理性知识的掌握,而是把更多的视线转向精神层面,因此,过程性评价已经成为客观的必然,然而即使在过程性评价中,流动于师生间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仍然无法一一落实到评价中。第五,避免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将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并非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要促进语文教学的积极变革。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为了对话而对话,应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