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课”的若干评价问题的思考(关于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四能下列说法(2)
时间:2025-05-15
时间:2025-05-15
课改专家遭遇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频频采用夸奖“嗨、嗨、嗨,你真棒”,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热烈。乍听拍掌,整齐而节奏强,确实振奋人心,经专家点评,问题严重。这种外在奖励办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预期的奖励心理,不利于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培养,结果与教师营建学习氛围的初衷恰好相反。
⑹无独有偶,《安塞腰鼓》的评课者就推崇当天艺术课的情景:本来不太热烈的课堂,教师用上了小奖品,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望着学生盯住奖品的眼睛,不免让人有些担心。如果没有了奖品,下节课该怎么上?再下节课又该怎么上?小奖品调起了气氛,但损害的却是学生最为宝贵的心灵。与伸大姆指、鼓掌等产生的消极影响相比,小奖品还带上了物质的诱导,“物”的参与延长甚至阻止了学生走向自主、自律的发展道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心理因素,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
⑺这节艺术课,学生失去的远远大于获得的。《安塞腰鼓》课堂并不热烈,甚至有遗世独立、被教师所忽略的角落,但其中不乏安静的思维跟进者,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着课堂的教育目标。推动着自己的进步。随着这场旨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变革的展开,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它们大多有着基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经验与教训的丰富内涵。如果教师只作简单理解与运用,势必造成落差,甚至走向反面。新的并非全是颠覆旧的,旧的也并非一定得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新课程首先是观念的建构与运用的问题。一节课也许并不完美,而一旦当它置于课链之中,却能建构一个完美的学习过程。面对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呼唤,教师要当作冷静的思索与基于学生发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⑴ ⑵朱慕菊《走进新课程[C]》(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6
⑶ 吴刚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CD]》(北京)图腾电子出版社ISBN 7—900093—73—7
⑷ 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
⑸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⑷58— 61
⑹ 赵光平等《一堂估算课[J]》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通讯,2002,7⑹
⑺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