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课”的若干评价问题的思考(关于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四能下列说法
时间:2025-05-15
时间:2025-05-15
【摘要】
对一节课改实验课的观察与评课的聆听,笔者深有感触。如果教学缺乏整体思维,只求一课一文教全挖深,势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与浪费;如果教师课堂指导失当会束缚学生的自主发展,假以时日,将造成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缺失;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但如果学生不处于积极状态,热闹也可能只是一场闹剧。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向变化的课堂,教师需要有课链思维,要把每一节课、每一个做法置于一个过程中审视,整体考评一个时间段里多节课甚至一个学年、一个学段所组成教育单元的成效,使之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课链 评价 课堂指导 课堂气氛
在一个南方城市的新课程观摩课上,一位年青的女教师给近百名教师做课,执教语文课《安塞腰鼓》。课堂安排在学校科技报告厅。课从安塞腰鼓的视频欣赏开始:黄土高原,飞扬的尘土,茂腾腾的后生,激奋的腰鼓,变幻的光与影……鼓声消失,在学生简要概括观后感受后,教师要求学生:找更能体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语句或语段,并加以品读。此后学生找、说、评、读,教师引导学生个读、齐读,开朗诵会、说朗读方法、谈朗读体会。整堂课里教师对“读”毫不放松,永不满足于学生已经找到的句子。课堂搬进了多媒体,黑板成了大屏幕,但除了课的开始处,其余时候多媒体只相当于幻灯机。教室很大,教师戴着耳麦所以声音响亮;学生没有扩音设备,所以声音小,坐在教室后边的教师有时听不清。但表情朗读时,学生读得铿锵,所以还是声声入耳。多人、小组或全班齐读时,学生读得气势磅礴,颇能让看课教师热血沸腾。
课做得并不新奇,笔者的思维被拉向了当天下午课改骨干教师研修班的评课。研修班成员来自该市三十多个中小学,是下半年首批实施新课程实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他们对这节课的评说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市教师教育观念与价值取向,令人关注。
意见一:教材有待进一步挖掘。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除朗读外,教师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整散句的效果,布局谋篇的匠心,教育元素的挖掘等等,只是让学生朗读与评论,就初中生的水平来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难如人愿。
意见二:教师指导不到位。教师只向学生提读出气势等少量的要求,学生朗读之后也很少作正面的点评,指出问题所在。评课者还列举了其本人以前听过的课:两个学生轮流主持课堂,教师作用局限于宣布上课、下课与出现僵局时插话。评课者的结语是:“课堂不作指导,要教师做什么?”
意见三:课堂气氛调动不够。课堂上尽管许多学生举手发言、读书,但气氛总不太热烈。而且一些好学生几次被教师指名示范朗读,许多学生得不到表现机会(此处是指老师指名朗读的机会)。评课者赞赏当天看到的一节气氛热烈的艺术课情景:教师以小奖品作诱饵,将学生的情绪调到了极至。
对这节课改实验课的观察,特别是对课改研修班教师评课的聆听,笔者深有感触。
关于课堂定位
评课有许多视角,站在学生的位置,一节课只是学生终身发展这一环环相扣的长链条上一个极小的节点。因此,一节课之所以那样教而不这样教,有学生学业与个性差异的原因,也有前课积淀与后课需求的原因。离开教师对课程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整体性考虑,一节课再精致的设计、再周密的考虑,也只能算是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并不能说明课对学生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教师缺乏整体考虑的课堂教学,面面俱到,每课都作微而全的麻雀式解剖,结果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与时间浪费。这种过分关注知识,过分强调一节课,是课堂本位论的反映。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新课程强调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课堂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⑴《安塞腰鼓》的执教者抓住朗读一环,凸现文章特色,调动学生参与朗读,一些学生表现了相当的朗读能力,一些学生的朗读水平前后有了进步。作为初中近六百节语文课中的一节,学生朗读热情与才能得以表现,我们还奢求什么呢?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课堂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过程课程”。其中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这不只是提法的转变,而是教育视点的根本转向,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与需求。教师和学生不再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而且评价的标准来自课程标准,也不再是课本。
⑵站在这个角度,如果评课者只囿于一篇课文知识的落实,只盯住一篇文章教深教透的渴望,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课链意识,就是将一节课置于一 …… 此处隐藏:125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