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注释)(3)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生:亲切。
师:亲切。还有呢?尊敬,还有对他的肯定,对他的工作做的肯定,是吧!那么,由此类推,人们称陈寔为陈太丘,是不是也对陈寔工作的肯定?肯定他的政绩、学识、声望的一种肯定。陈寔父子都是汉末的名士。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就是一部纪录汉名士的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记录名士言行的书。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为“名士的教科书”(课件显示)。是的,它记录了名士的言行,又用这些名士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书中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被我们所继承,因此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同学们,课下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有没读过的吗?老老实实地举手看看有多少?
(有学生举手)
师:还有同学没读过。我要说,好书不读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学们多读一点书。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对陈太丘为什么可以称为陈太丘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可以的,但教师把古人表示敬称的这种方式套用到所在学校的教师身上,可信度有几何?值得我们思考。
【吴海宁总评】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师严格按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显得板滞有余、灵活不足,这暴露出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从对文本的解读来看,有广度但深度不足,这主要是教师没有与文本做好对话的缘故(参见拙文《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进行的对话》见“桥夫语文在线”)。从师生关系来看,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可教师做为一个知识权威在学习中的作用过于强大,学生自学、探究不够。从语文课的独特性来看,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期日中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对诚信的说教、课堂成语积累的处理、教师机械地把课标理论嫁接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课显得板滞、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性问题、教学的时效性(愚以为,本文只需用一个课时,而不是两个课时)、语境的优化(含资源的调用)等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思这个案例,我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把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时间,的确值得每位课改专家思考及教师深钻呀!语文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下一篇:成长的桥(成长的桥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