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原文)(2)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⑴ “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⑵ “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⑶ “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⑸ “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 学而时习之( )
⑵ 人不知而不愠( )
⑶ 思而不学则殆( )
⑷ 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⑴ 温故知新( ) 。
⑵ 见贤思齐( ) 。
⑶ 任重道远( ) 。
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⑸ 学而不思则罔( ) 。
⑹ 思而不学则殆( ) 。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⑵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 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
⑵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
⑶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
⑷ 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学而》) …… 此处隐藏:97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