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理想课文教案)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投影: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1~7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⑵ 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⑶ 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⑷ 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⑸ 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⑹ 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⑺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2、学生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师示例: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8~12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⑶ 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⑷ 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 …… 此处隐藏:97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