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2)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9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9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解析】考查引号、分号、问号、书名号、的使用B项:冒号管辖范围不清,引号中的内容作了该句的成分,用了冒号就应管到句末;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问号应去掉;C项:误用了书名号,“计划”不能用书名号。D项中的问号用错了,因为问号之前,句号之后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它作了后面两句的主语,该用句中停顿点号——逗号。该选项中的分号并没用错,这是逗号活用为分号,以强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性。【答案】A
【点评】提示下文的冒号有管辖范围的问题需要注意,如B;问号是句末点号,一句话中间是不能使用的,如D。
4.【2004江苏卷】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解析】考查冒号、问号的使用和顿号、逗号的区别,引号、点号的连用。A项:冒号可用在总括语的前面,总结上文。B项:同类事物列举时用顿号,不同类列举时用逗号,因此,“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之间用顿号是对的,而“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和“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之间就可改用逗号了。C项:“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是“不知道”的宾语,而不是选择疑问句,所以“调头而去”后应将问号改为句号。D项:“木根也”充当句中“是”的宾语,属于不完全引用,所以逗号应在句外;“今俗语云桩”是完全引用,所以句号应在句内。 【答案】D
【评析】冒号除了提示下文外,还可以总括上文,如A;顿号、逗号都表示句中停顿,顿号用在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之间,逗号停顿的时间比顿号长,如B;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关键看是不完全引用还是完全引用,前者句末点号打在引号外(问号、叹号除外),如D。
5.【2004辽宁卷】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
湖北省江陵县一同志来信反映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解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动态考查引号、冒号、分号的使用。整个句子是间接引用,①以后的文字,不是直接反映的内容,后面不宜用冒号,此处应用逗号,“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已是一句完整的话,应用句号。“金钱”句与“礼品”句是并列关系,④处宜用分号。【答案】C
【点评】这道题目不难,从内容层次和句间结构上辨识即可。间接引用用逗号,如①;一句话结束后使用句号,如②;并列的分句之间使用分号,如④。
6.【2006年重庆卷】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
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
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
豆蔻年华,多时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而到了十五岁,因女子到了行笄礼之年,所以又称为“笄年”。
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作“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曹植在诗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一般认为,“结发”是初成年的别称,此时的年龄约处于22~26岁,应该属于男女青春飞扬的时期。
因一句“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以,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
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因此, …… 此处隐藏:122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高中语文经常容易写错的字总结
下一篇: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