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4)
时间:2025-01-20
时间:2025-01-20
科普
不遗余力地攻击菲利普斯曲线。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讲演辞,讲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他认为:一,理性的工人将根据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决定其劳动力的供给。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去讨论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误导。二,菲利普斯曲线所宣扬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由于短期内了解一般价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高,所以工人会有暂时的“货币幻觉”,错把名义工资的提高误认为是实际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雇主会沾沾自喜于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增加工人雇佣量,孰不知这时候整个价格水平都在上升。长期内,工人和雇主都会调整预期,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这时,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再存在,有的只是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意味着失业率完全不受通货膨胀政策影响,弗里德曼称之为“自然失业率”。三,弗里德曼断言,用通货膨胀换取就业增加的凯恩斯式需求政策,犹如扬汤止沸,每一次都只能暂时有效,下一轮再想增加就业,除非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攻击,多少还客气了一些,因为他还是承认,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至少在短期内是存在的。在他之后的一些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抨击更是不遗余力。主张“理性预期”的卢卡斯等人干脆认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的,换言之,凯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已经被公众预期到了,这种老一套的把戏观众早就知道底细了,再往下演骗得了谁呢?致力于开创公共选择学派的J.M.布坎南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背后,是所谓的民主过程中,大众欲望膨胀对政治势力扩张的纵容,以及政治势力扩张对大众欲望膨胀的哄骗。演到后面,喜剧会变成闹剧,甚至悲剧。事实已经证明,在60和70年代,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失业率不降反升,菲利普斯曲线从斜率为负变成了斜率为正!
看看辩论席上这些大出风头的辩手们:以萨缪尔森和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在6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界独领风骚。弗里德曼在70年代频频出击,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挑战新古典综合派,并扎下了货币主义的大营。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说被认为是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在整个现代经济学王国里独树一帜,而且从者如云。这几位清一色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索洛1987年获奖,弗里德曼1976年获奖,卢卡斯1995年获奖,布坎南1986年获奖。象这样几位顶尖高手凑在一起,一场“世纪大战”肯定是少不了的。这阵势很象武侠小说中的华山论剑。——参加讨论的各方人物越来越多,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菲利普斯本人却悄不出声地退席了。
这个来自南半球一个偏僻小国的农家子弟,心理上多多少少总和那些自命不凡的美国理论家们有点儿格格不入。他早年在昆士兰金矿的工棚里自学来的那点电机工程知识,可能比他后来在伦敦的学堂里受到的经济学
下一篇:电话招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