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书写 儿科(3)

时间:2025-04-20

病历书写 儿科

小儿生后即出现一些原始反射,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失。这些反射如出现和消失的时期失常,均属病理现象。

惊跳反射(Mororeflex)又称拥抱反射。用力敲击小儿头部两侧的床垫,可引起此反射,最好用手托住小儿头、背部,使呈斜坡卧位,躯干与床而呈30°角,然后迅速使其头部向后倾10°~15°,引起上、下肢外展,同时躯干及手指伸直,然后上肢屈曲呈现拥抱状。此反射生后头3个月表现明显。6个月后完全消失。新生儿期无此反射,说明有脑损伤,若一侧上肢缺乏惊跳反射,提示臂丛神经因产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或锁骨骨折。脑部有损伤或急性病变时,惊跳反射可延迟或消失。如4个月后仍能引起,应引起注意;9个月以后仍出现,是大脑慢性病变的特征。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又称口反射或唇反射。轻触小儿唇或颊,则婴儿张口并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动作。此反射出生数个月后即减弱,渐代以自主运动。1岁大左右消失。若此反射减弱,可由于反射弧神经损伤,亦可由于缺氧,外伤或感染引起的脑干损伤所致。有锥体束病变时,此反射持续不退或重新出现。

颈肢反射(Tonic neck reflex)即四肢紧张性颈反射。仰卧时使头转向一侧,则面向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本反射在生后5~6个月消退,如持续存在,则为锥体束病变。

握持反射(Palmar grasp)刺激婴儿手掌面,引起强握。此反射生后3~4月消失。出生后数月如无此反射,可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大脑损害。如6个月后仍有此反射,提示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特别在额叶病变时可重新出现。

伸直性跖反射(拇背曲)新生儿期至1岁或1岁半前,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成熟,跖反射射呈拇趾背曲,会走路前即变为拇趾跖曲。

抬躯反射(Landau reflex)小儿取俯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托于婴儿的胸腹前后面,将小儿轻轻抬起,可见婴儿头向后仰抬起,躯干伸直(脊柱凸向下),下肢伸展;当轻按其头使颈前屈,则两髋关节也屈曲,此为阳性反射。正常小儿10月出现,2岁半消失。小儿若托起时垂足,提示脑发育不全。

病历书写 儿科(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