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5)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2010年1月
国防技术基础 第1期
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满足系统任务扩展的需求,集
成化、综合化的任务载荷已经成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例,“全球鹰”无人机同时具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电/红外(EO/IR)组件,而“最高飞行者”平流层气球可选择的有效载荷包括图像、通信和情报收集等不同应用目的的传感器组件。
41控制自主化
随着信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定点保持、压力控制和航向控制等都将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临近空间装备在长期定点过程中,,如何长时定,是一项亟待;/;临近空间装备在低速巡航飞行时,需要考虑压力调节、航向控制等问题。若自主控制的问题得以解决,临近空间飞行器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将指日可待。
飞行高度为18km的验证艇的研制工作;计划2013年完成长200m级、飞行高度为20km的实用艇的研制工作。
2004年初,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公布了一种巨型飞艇设计方案—太阳能飞艇(SPA),希望它能在20000m以上的高空执行侦察、通信等任务。按设计,太阳能飞艇长190m,宽60m,重量达到20t左右,能携带118t的有效载荷。该飞艇将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可连续工作约3年。目前飞艇上已装载可编程雷达(APR)系统来实现对北部边界的防御。
另外,韩国、德国等国家也制定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计划,所采用的平台大多数为平流层飞艇,预定留空时间从几天到1年不等,有效载荷能力从几十到2000kg处于演示验证阶段。
三、11,但仍有可能被地面探测设备或侦察卫星发现,因此外形材质的隐身化是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基本要求。采用隐身技术,不仅可以缩短敌方探测设备发现目标的距离,提高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生存能力,而且能提高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突防能力,达成作战的突然性。因此,开发多频谱和智能型的隐身材料,提高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隐身性能是今后技术攻关的关键。
21航时持久化
与其他飞行器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一个独特优点就在于其执行任务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了保证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够长时间持续飞行,需要提高其推进系统的性能。目前,比较有前途的技术是将光电电池覆盖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上表面,作为电力发动机和有效载荷的动力,并为夜间飞行蓄存电力。这种技术具有将临近空间飞行器驻空时间提高到数周乃至数月的潜力。
31功能多样化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任务设备主要有侦察载荷、通信载荷、战术导航载荷等。随着任务载荷
参考文献:
[1]王彦广,李健全,李勇,等.近空间飞行器
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J].航天器工程,
2007(1).
[2]尹志忠,李强.近空间飞行器及其军事应用
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
(5).
[3]程晓丽,苗文博,王强.面向持续战域感知
的近空间飞行器技术[J].气体物理—理论与应用,2007(3).
[4]石培新.美军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动向
[J].航天航空技术,2007(11).
[5]石志军,姚瑞芳.世界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
概述[J].靶场试验与管理,2006(6).
(本文第一作者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电子工
程学院204教研室,邮编:230037)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