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5)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医基础理论自考试题
6.实虚
7.热象 动血
8.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3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2.脾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输于肺”。
3.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体质壮实,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质虚弱,则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不足,其正气也减弱。
5.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所谓“宣发”,即是升宣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