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问题探究_从风险理论的(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风险管理论文
较快速度从1949年的203.60‰下降到1999年的33.3‰,接下来则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60岁以上男女各年龄性别死亡概率下降幅度较大,并且非常迅速(见图1和图
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风险问题———“转制成本”的解决。1997年中国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从一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制度到资金筹集管理、运作都处在试探摸索阶段,财政对于养老赤字的补贴,逐年加大。社会化养老覆盖面越来越大,同时,法律法规严重缺位而导致的拖欠迟缴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据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4040亿元人民币。研究报告还提到,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但目前,出现了“提前退休”的现象,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基金账户资金严重亏空,至2005年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这
2)。
图1中国1981年、1989年和2000年男性年龄死亡概率曲线
使得政府不得不面对消除“转制成本”的压力。
(三)农村正式社会养老保险缺乏
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核心型家庭和“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增多,非正式的家庭养老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到目前为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在部分富裕的农村地区建立起来,正式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于建立。
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减退。一方面,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使农村家庭规模日趋缩小,“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削弱,能够提供家庭养老的子女人数减少,家庭供养比率增大。农村“白发社会进步和人民浪潮”的冲击,将会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巨大压力。农村的“老有所养”问题已成
图2中国1981年、1989年和2000年女性年龄死亡概率曲线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整理。)统计年鉴》
通过死亡概率我们看一下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表1是中国从1949年以来到2005年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情况。1949年我国人口的死亡率高达2%,以后迅速下降,到
为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收益进一步下降,土地养老能力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依靠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形成,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营风险增大[1]。尤其是多种经营手段、多样分配形式和多种用工制度,削弱和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要求解决老有所养后顾之忧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三、中国养老风险的规避
我们重点来阐述中国养老风险的规避。养老风险防范的重点是改变导致养老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及其所在的环境以及养老风险的因素和所在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宏观养老风险的规避
所谓宏观养老风险,也就是由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的缺陷而导致的风险。导致宏观养老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养老保险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承诺不能兑现以致不能够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到来;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不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或者仅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根本不能使老年人分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从而危及社会的安定。导致该类养老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属于实质性的。由于政策的制定者只能是政府部门,所以,政府负有制定适合时宜的养老保险政策和规划,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的责任。
2005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到0.65%,比新中国成立时的死亡率
下降了1.35个百分点。随着死亡概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中国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
表1中国从1949年到2005年的人口死亡率
年份出生率(%)
死亡率(%)
年份出生率(%)
死亡率(%)
1949195219571962196519701975
3.603.703.403.703.793.342.30
2.001.701.081.000.950.730.73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1.831.822.102.101.711.311.24
0.630.630.680.670.660.650.6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二)养老基金缺口加大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空账运转,给日后的资金偿付
上一篇:[星座算命]民间相学真髓
下一篇:部分高铁“十一”车票推迟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