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点1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名词解析(10*3=30)
1、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 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2、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
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 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
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是货币政策变动经由某种渠道或变
量的传导引发真实经济变动的全过程
5、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
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0.5/1)。
6、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
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7、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8、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
失业。
上一篇: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答案
下一篇:短线回调目标位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