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古今之道(3)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山的历史哲学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船山的思想就认为历史上事理是合一的,天道与人事是不分离的。天道并不空虚渺远,人事亦不盲目无理。他的方法是由人事以见天道,由事以明理。
董仲舒的思想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历史哲学的这一特点。汉武帝在向董仲舒的策问中指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天与人、古与今不分割。董仲舒的回答深刻洞察了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直接将形而上的天人问题归结为形而下的历史问题,说明他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董仲舒这一学术思想的渊源是《春秋》公羊学。《春秋》原为记事之史籍,后经孔子删削,整理为六经之一。到了汉代,经学家们宣称:孔子笔削春秋蕴有微言大义,以为《春秋》之书法在寓褒贬于记事之文字中,用以示正名,定序分。部《春秋》并不是一般史书,其旨在借事明义,为后世立不易之大纲大法。
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要通过历史把天意表达出来,以作为人类道德法则和政治理念的源泉。他说: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他强调《春秋》是孔子上探天意,下质人情,参古验今,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与天地之道相应的,是属于天地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明瞭天意,通过作《春秋》向世人传达天意,推天施而顺人理(《春秋繁露竹林》),以正是非,明得失,求王道之端,探大始之本。因此,《春秋繁露楚庄王》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员。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
董仲舒以不修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为比喻,引申出一个君王即使再有智谋思虑,如不熟悉先王之道,就不能平治天下。古代圣人就是效法天道,掌握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个道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那个道。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圣人治理天下的具体方法不同,但这个道却是一样的。这样,他以奉天法古的思路试图既为当时政治提供历史借鉴,更为当时政治提供天道的依据。其实法天即法古,大数即大道。奉天法古之道,即治乱兴衰之道。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以《春秋》发凡举例,回答汉武帝的咨问: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汉书董仲舒传》)视前世已行之事属于历史的经验理性认识,观天人相与之际属于哲学的形而上学认识。《春秋繁露精华》云: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弗能察,寂若无;能察之,无物不在。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汉书五行志上》记董仲舒曰:《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道往,是指道春秋时代孔子做《春秋》时所内藏的历史精神;明来,则是董仲舒为明他所处时代所需要的价值原则。董仲书强调《春秋》之学不是要还原历史,而是要从中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鉴往知来,通过历史事实体天之微,明天之道,以为现实社会提供思想依据。这样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来阅读《春秋》,天道与人道、治道的关系就可以清楚明白。可以看出,董仲舒已将《春秋》转变成天的诸种规范模式的具体化,而这个过程似乎又渗透着孔子的意志把天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1]这样,他就立足于历史,立足于具体的人事的《春秋》及《公羊传》,拉入道他的天的哲学系统中去,在笃实明白的文字中,赋予以
上一篇:渐开线花键尺寸计算公式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