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5-05-01
时间:2025-05-01
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近期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规划及南京市城市规划中,分别将南京市定位为特大城市及中心城市,这是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南京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缺失中心城市发展的体量、缺乏国家级别领头战略、缺少区域中心向心引力等问题。而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则可成为南京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助力。同城化是内生动力,江苏也需要以此寻求新的增长极。围绕南京中心城市建设所推进的同城化,需要建立创新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培育南京区域金融中心。
南京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缺少中心城市发展体量。城市体量不足,是南京发展为中心城市的拦路虎。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南京现有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距离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定义尚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南京现有人口增加战略、区域引导战略缺乏长期连贯性规划,区域中心位置难以突出。
缺乏国家级领头战略。国家级领头战略,是南京中心城市建设的助推剂。我国多数地区都在重塑经济地理,有的形成城市群,如长株潭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有的推进同城化,如武汉城市圈,广渤城市圈、港深城市圈。而就南京而
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言,中央仅明确了其特大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并无一个以南京为领头的国家战略,这成为南京与其他同级城市在中心城市建设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缺少区域中心向心引力。城市对周边的吸引力,是建设中心城市的粘着剂。多年来,南京对周边城市如镇江、扬州等进行一体化建设的向心力、聚合力始终不足。原因包括南京中心地位一直未被上级政府、周边地区及南京自身明确认知;三市交界地区在功能设施、配套环境等方面缺乏衔接和协调;各城区之间的道路通达程度较差,交通系统存在割裂和阻滞。这些使得周边城市更多寻求与苏南城市及上海进行合作,而与南京渐行渐远。
由此可见,若要推动南京中心城市建设,确保其与周边城市有效连接互动,成为区域中心,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南京与镇江、扬州等市的同城化发展,事实上充满机遇。
推动宁镇扬同城化促南京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
同城化存在内生动力。一是据前期研究,宁镇扬三市具备科教资源丰富的内生增长条件。若三市将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空间予以区分,即南京产出科技成果,而镇扬地区进行产业化推进,则可以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校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以区域内共性需求为导向,以共性项目合作为纽带,实现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共享。二是现长三角地区中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区域现代交通
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达,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便捷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的门户。三是宁镇扬地区与苏锡常地区的产业具有差异性,不存在与苏南产业的过度竞争,其腹地也更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江苏需要新的增长极。一是作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省份,江苏已具有如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域。但由于每个经济增长区域的范围半径相对有限,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急需增加新的经济增长区。二是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以长江划分区域发展的方式,构筑江苏经济发展先导区,以及区域的发展极和协调极。三是三地同城化可承继苏南地区发展势能,整合提升苏北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整体上“强富美高”新江苏创造综合发展动力。
国家寻求新的增长极。一是长三角地区依照国家战略明确要求,要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新型制造业的中心,需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在此战略下,辐射内陆的宁镇扬地区可以更高水平参与和融入长三角经济中,进而融入经济国际化进程,成为与苏锡常、杭绍甬相媲美的长三角第三国际级增长级。二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经济板块向北可将江苏南部经济发展要素向苏北扩散,向西可沿长江将长三角发展要素扩散辐射至泛长三角区域,进而成为具有较强国内经济影响力的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宁镇扬同城化促南京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建议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区。一是培育南京科技创新能力,适当分开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空间和布局,使南京成为科技创新和产出科教成果的中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则可布局在镇扬地区。二是大力在南京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而扬州和镇江则应大力发展具有世界市场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孕育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应着力发展支撑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扩散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如连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两个创新系统的科技服务业等。
建设长江国际航运中心。长江通道中由南京向下实际处于被动分割、各自为战的状态。在进入对外开放前沿的当下,长江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则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南京正努力成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立体式枢纽城市,这其中除已形成的高铁中转中心之外,努力成为长江的主流 …… 此处隐藏:57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