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物质的分类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近几年来,高考中本节的考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物质的分类与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是否正确、发生了何 种变化等,更多是考查了对物质成分的了解;二是对胶体知识 的考查,命题角度为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制 备及胶体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本节主要内容: 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 进行分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 概念。 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及胶体的性质和用途。——择自湖南省特级教师何丽教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分类法主要有________分类法和________分类法。 2.分类法的应用 (1)交叉分类法
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按交叉分类法分类如下: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树状分类法
①化学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分散系
(1)概念:把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________和________。 (3)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②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胶体(1)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胶体中有一条________,这 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________而形成的,利用该性质可区 分胶体和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②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稳定存在。 原 因 : 胶 体 粒 子 的 ________ , 相 互 排 斥 ; 胶 体 粒 子 的 ________。 ③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________移动的现 象。工业上可用静电除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④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聚沉方法:________;加入________;加入________。 (2)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饱和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停止加热,即 制得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参考答案 一、简单分类法及应用
1.交叉 树状 2.(2)①混合 单质 酸 碱 ②化合 置换 氧化还原吸热离子可逆 二、分散系的分类及胶体 1.(1)一种(或多种)另一种(或多种)(2)分散质分散剂 (3)溶液 胶体 浊液
2.(1)光亮的“通路” 散射
电性相同布朗运动定向 加热电解质溶液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2)FeCl3 溶液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组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主要包含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主要包含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 等。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3.物质的变化 变化 比较 特征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 构成物质的粒子间 生变化,分子中原子 隔发生变化 重新组合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发生,但 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关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变化 比较 三馏 四色 五解 十化
物理变化 ①蒸馏 ②分馏
化学变化 干馏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焰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①分解 ②电解 潮解 ③水解 ④裂解 ①氧化 ②风化 ①熔化 ②气化 ③钝化 ④催化 ③液化 ④酸化 ⑤皂化 ⑥酯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 如O3与O2间的相互转化。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 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 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
均属于物理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下列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阳离子的物质中一定同时含有阴离子
)
B.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物质导电时不可能 发生化学变化 C.有H2O生成的化学变化有的是吸热反应,有的是放热 反应 D.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变化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上一篇: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下一篇:论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