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时间:2025-05-13

第十节 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

◆粘附因子与肿瘤转移

◆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

◆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

◆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转移

1、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调节基因(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①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研究的资料表明,至少有10余种癌基因可诱发或促进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如ras、、CD44、Bcl-2、c-Met、myc、HER2、Ets、Src、PTTG、AMF、RhoC、TGF-β、Vil-2、mtal、S100A4等。

②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指在体内可以特异性地抑制转移形成,而不影响原发肿瘤生长的一类基因,包括NM23、钙粘素、CD44s 、KiSSl、MKK4、MKK、Caspase-8、DLCl 、MTSS1、BRMS1、Drg1、 KALL等。

2、粘附因子与肿瘤转移

细胞黏附分子(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CAM)是由细胞产生的、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基质中的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问相互接触、识别、结合、激活和移行等的一大类黏附物质的总称。

肿瘤细胞的粘附性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肿瘤细胞自身之间的连接、肿瘤细胞与其它类型的细胞诸如白细胞和血小板、肿瘤细胞与所接触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基底膜及血管外器官的实质细胞分子粘附等。事实上肿瘤转移过程无不包含粘附和分离两方面。

①整合素家族:是一类广泛分布膜结合型的大分子糖蛋白,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的异质型黏附。每种整合素都是由α和β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的跨膜异二聚体。至少有16种α亚单位和11种β亚单位,可形成30多种整合素,其配体分别是纤维蛋白、胶原、层粘连蛋白(LN)、玻璃粘附蛋白等。

对整合素的研究为探索癌症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志提供了多方位的线索,为发现根治肿瘤及终止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如,阻断或干扰整合素与 相互作用的合成肽和单抗可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并且这些药物在炎症、创伤、感染等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②钙粘(连接)素(cadherins):是一组钙离子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分为E、P和N三种。钙粘素可与微丝和中间丝相连。

③免疫球蛋白类粘附因子:这一类分子的细胞外结构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样折叠,结构上同源,多数介导钙离子依赖性细胞间粘附反应。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的有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神经粘附分子(NCAM)、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以及癌胚抗原CEA和DCC(deleted in colon cancer )等。

④选择素(selectins):主要是介导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及血管内皮间的起始粘附,另外选择素及其配体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促进肿瘤的转移。因此,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选择素及其配体可以作为血清诊断标记监控肿瘤及肿瘤转移的发生;通过抑制选择素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或阻断选择素表达的途径防止肿瘤转移。

⑤透明质酸黏素:透明质酸黏素( hyaladherin)是可结合透明质酸糖链的一类分子,CD44是

其家族成员,是一条糖基化的跨膜多肽链。人CD44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llp13,由20个高度保守的外显子组成。分为标准型(CD44s)和变异型(CD44v),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lCD44v6可介导硫酸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蛋氨酸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肿瘤转移。CD44s在前列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中具有转移抑制作用,其具体的转移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微转移部位细胞间的接触抑制有关。

3、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无论是原发肿瘤还是继发转移瘤在生长扩散过程中都依赖血管生成。有大量证据表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肿瘤血管通过出芽方式生成,是包括内皮细胞、可溶性因子、细胞外基质和相互调节的一个复杂过程。其基本步骤为:①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失衡,血管生成表型形成;②血管内皮基底膜溶解;③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及在迁移中增殖;④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化形成血管环;⑤形成新的基底膜。

血管新生是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均衡作用的结果。

①血管生成剌激因子:主要包括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a(TGF-α)、血管生成素

、IL- 8等; ( angiopoietin-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②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包括血管抑制素( angiostatin)、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反应蛋白(TSP)、干扰素αβ(IFNαβ)、催乳素16 kD片段和Tumstatin等。

4、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酶(PA)能水解大多数细胞外基质物质,在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微环境改造等发挥重要作用。PAI起负调节作用。PA系统与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肝细胞癌、尿路移行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肿瘤侵袭行为密切相关。

5、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lnases,MMPs)是一大类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酶,属于锌肽酶超家族。现发现人类MMPs共有24个亚型, …… 此处隐藏:331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第十节 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