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高考复习 张玲琴
时间:2025-04-25
时间:2025-04-2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小说阅读张玲琴
我与小说 说说你对小说的感受
智慧引航
1、小说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构成的形象世 界。 2、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 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范围 (一)人物类题 (或“形象类”) (二)情节类题 (三)环境类题 (四)语言类题 (五)主题类题 (六)技巧类题 (七)作用类题
【探究1】 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 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4 分) 答:
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 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 围,.(2分)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葛 多年青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 怀。(1分) ③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触 发主人公思想转变。(1分)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1.交代了时间地点背景资料 背景的介绍 2.描写了……景,渲染……气氛等等 环境的渲染 3.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等等 情节的推动 4.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性格 人物的烘托 5.突出……主题 主题的揭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行吟阁遐想——翠柏掩映间的宁静与肃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人千 古的不舍与忧伤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自然永恒,人世沧桑的参悟和无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探究2】 【探究2】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1、 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 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 组织情节发展。(2分) 2、 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 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2分) 3、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 去 “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 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 这一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指导:情节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对情节本身的发展、对突出刻画 人物、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都有很重要 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理清线索、顺序,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倒叙、插叙 ③伏笔照应,使情节波澜起伏; ④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
【探究1】【探究3】
小说中“葛多”是一个怎样的 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 的主旨
?
参考答案
1、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 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 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 幡然醒悟,重回自我。(2分) 2、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皓喻或象征,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 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 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 。
方法指导一:人物形象1.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行动、 语言、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 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2.侧面烘托、对比衬托——通过别人的 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3. 社会典型意义——分析人物描写中揭 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反映怎样 的社会现象。
【探究1】 【探究4】 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 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 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 的看法。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规划
下一篇:牛津译林版英语八下周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