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实验中学 李冠军 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大自然常见的文字及辨识它的意义,难点在于通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的写作方法。由于课文语句直白、内容浅显易懂。所以理解文章内容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浅显通俗,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耸”、“兆”、“砧”,理解相关新词及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从“天上”和“脚下”这两方面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了解它的作
用,从而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新课,读熟课文,查出生字词意思;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列举几个出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理清条理,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朗诵激发情趣
(一)欣赏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展示诗歌并朗诵http://www.77cn.com.cn/ziyuan1/uploadfile/0711/2007122195359.asp),说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欣赏http://www.77cn.com.cn/view/f0c872f8700abb68a982fbca.html中第3、4、5、6页)
(二)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文字》。
(三)板书,读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 读得好奇些,有趣些。
(四)这是竺可桢写的《大自然的文字》,你了解作者吗?
http://www.77cn.com.cn/dispbbs.asp?boardid=52&Id=33570
二、检查预习,了解初读情况
(一)(大屏幕展示词语)齐读重点词语,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http://www.77cn.com.cn/view/f0c872f8700abb68a982fbca.html中第9、10页。
(二)同桌互读,发现并纠正读得不准的音。
(三)开火车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多读长、难句子。
(四)了解词语的意思
1、“砧”、“铁砧”(出示图片http://www.77cn.com.cn/view/1283096.htm)
2、“预兆”字典中的意思?(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现象有预兆。
3、课件出示包含“耸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耸立” 、“挺立”与“立”的区别在哪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句子,指名读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就是一个字。”
(二)读了这句话,你猜课文写什么?交流。
师总结:“天上”,“脚下”即“地下”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两个“每”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文章就是要从“天上”、“脚下 ”这两个方面介绍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起总领作用。
(三)理清思路:看看文章哪些段落讲“天上”的文字?哪些段落讲“脚下”的文字?思考的依据是什么?交流。
(四)从“天上”到“脚下”作者是怎么过渡的呢?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1、指名读
2、体会“也”一词巧妙的过渡。
3、师总结:同样第一段中,第二句话中的“也”,也将第一句和第二句紧密的联系起来。我们写文章,也要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时候就需一个词,便能画龙点睛。
4、小练笔:用这种方式,写一句过渡句。
5、展示、点评(大屏幕展示学生写的句子)
5、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文章过渡的巧妙。
6、分形式读课文:齐读、分小组读。
四、 写字指导
(一)怎么记字形?交流
(二)这些字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耸”上面的“从”第一个“人”是“点”……
(三)指导写重点字。
五、作业
(一)写好习字册。 (二)继续搜集大自然中的现象。
六、小结:
大自然师一本无字的天书,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每一颗星星
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没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只要我们像水手那样仔细观察,用心积累,就会看懂大自然的文字。
上一篇:各种证明格式大全
下一篇:登高作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