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小说创作概貌
时间:2025-04-26
时间:2025-04-26
解放区小说创作概貌
一、源头、理论方向和创作概貌:
1937年以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文学,以以前十年的苏区文化和左翼文学为源头;其文学队伍的构成,大抵包括四部分人:早期苏区文艺骨干,从上海等地来的左翼作家,各地奔赴根据地的文学青年,以及根据地土生土长的文学新人。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延安文艺座谈会,其后又于5月16日、5月23日召开两次全体会议。在座谈会的第一、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的讲话,是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和指导文艺运动的文艺政策。《讲话》从宏观政治的视角去考察文艺问题,明确了文艺方向和创作途径,也提出了新的批评标准和价值观。《讲话》要求作家深入群众,在长期深入群众的创作过程中,解放区作家形成两种基本创作模式:一是以本土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模式,一是以异地来到边区的作家、欧阳山、周立波为代表的模式。两类作家各自在不同时期取得成就,来自异地的左翼作家在三、四十年代之交和四十年代后期成绩显著,本土作家在四十年代中期大放光彩。他们的创作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被人们认可的艺术个性和形式有丁玲、孔厥的社会剖析和心理发掘小说,周立波的回忆性监狱小说,赵树理、马烽的乡土通俗小说,孙犁的写实抒情小说,康濯的婚姻家庭小说,刘白羽的新闻体战争小说;在长篇小说领域,有马烽、西戎和孔厥、袁静的新英雄传奇体,以及丁玲、周力波、欧阳山的社会写实体。丁玲、周力波、欧阳山、草明风格相似,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后来形成“山药蛋派”,孙犁、康濯、秦兆阳、王林、萧也牧、管桦形成“荷花淀派”。
二、风格特征:
1、史诗品格
就整体而言,解放区小说的题材和主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社会性,全面展示了历史巨变期的社会生活。它具有一定的历史长度,集叙事与抒情、戏剧与诗歌的审美因素于一体。在对重大社会现象和历史件的描绘显现出一种英雄的格调和恢宏的气魄。对当时急剧的斗争和重大问题的突出表现,作品拨动出激越昂扬的格调,使小说的审美力度明显加强,从而呈现出壮美的特色。
2、平等和善意的立场与态度;
基于与农民的情感,使得解放区作家调整了审美视角,对他们笔下的表现对象不是一般意义的审美观照,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冷静谛视,也不是饱含人道主义同情的客观描写,而是以一种平等立场和善意态度对待小说中的人物。
3、新人形象的塑造;
解放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打碎封建枷锁掌握自己命运的农民形象。他们不再是背负着沉重精神创伤的麻木愚钝的旧式农民,而是在社会巨变和时代急流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新人,从而呈现出新的人格美与大众创造历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最终体现为具有阳刚之气的艺术美。
4、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塑造人物形象
普遍地看,解放区作家对人物命运的历史深度挖掘得不够深厚,对人物性格的内在丰富性也还表现得不够充分,但作品所表现的解放区民众在历史巨流中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的昂扬与创世纪的风采,从审美意义上来说,这种巨大的热情和 人格力量使解放区小说呈现“青春的美”。
5、崇高壮美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壮美不仅指外界事物的宏伟庄严,更包括人类灵魂的高尚伟大。解放区小说还反映了在民族战争中普通人灵魂的高尚,赋予小说崇高壮美。
6、广大民众对光明前途的憧憬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除了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凸显民众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解放区小说还表现了广大民众对光明前途的憧憬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种对未来的信念和理想,也构成了解放区小说昂扬激越的审美格调。解放区小说常常以光明为其结局,但那并不完全是添上去的尾巴,也是事出必然。
7、民间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解放区小说整体审美风格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民间文学原本就是最朴素、最新鲜的生命力的表达,散发的是淳朴刚健的审美气。通俗化、大众化、民族气息是其普遍特征。
三、重要作家
(一)、赵树理: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1、来自底层的“文摊文学家”
2、紧贴现实的“问题小说”
3、描写新的天地和人群
4、农民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二)、马烽:从新英雄传奇到乡土写实
1、一部争相传阅的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
2、山西乡土轻松别致的绘写
(三)、柳青(前期):黄土地上艺术潜力的呈露《种谷记》、《铜墙铁壁》
(四)、孙犁:风云变幻之秋的诗体小说
1、水乡和山地的画卷:“白洋淀系列”(《琴和箫》、《芦花荡》、《荷花淀》、《嘱咐》、《碑》等)
2、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诗魂:《风雨初记》
(五)、周立波:农村社会变动的风俗画卷:《暴风骤雨》
(六)、孔厥(和袁静):新英雄传奇及其变奏:《新儿女英雄传》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