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茭白轮作栽培技术
时间:2025-05-15
时间:2025-05-15
大田栽培茭白需要配套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的生产过程,希望的读者有所帮助
水稻、茭白轮作栽培技术
主 编:王洪俊
副主编:汪龙生
编 委:陈丛兰
孙业超 陆义林 谢鹏飞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金湖分校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陆兆红 陈永进
大田栽培茭白需要配套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的生产过程,希望的读者有所帮助
目 录
一、茭白的生物学特性
(一) 茭白的植物学性状
(二) 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三) 雄茭和灰茭
二、茭白的分类和品种选择
(一) 茭白的分类
(二) 茭白的主要栽培品种
三、水稻、茭白轮作栽培技术
(一) 品种的选择
(二) 田块选择
(三) 大田耕作
(四) 大田栽培
1、选苗和分苗栽植
2、水、肥管理
3、除杂草、拉黄叶
4、病虫防治
5、适时采收
6、选留良种
(五) 稻、茭轮作栽培
1、匀苗补缺
2、提早追肥
3、保护分株
4、及时采收
5、整田插秧
(六) 茭、鱼,茭、鸭混养,提高茭田收益
大田栽培茭白需要配套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的生产过程,希望的读者有所帮助
水稻、茭白轮作栽培技术
金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三面环湖,地势低洼,淮河入江水道横贯其中,湖荡、水泽面积占金湖县区域面积的40%,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水生蔬菜、水产养殖是金湖县农业的支住产业。菏藕、茨菇、茭白和菱角在我县栽培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我县的一些河边、沟塘中常见野生茭白生长。九十年代末我县尝试水稻、茭白轮作栽培,有效地解决了低洼地多年连种水稻,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鼎盛时期全县水稻、茭白轮作面积达到二万余亩。
茭白又名茭瓜、茭笋、菰首,为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茭白以其膨大的肉质茎为食用器官。茭白鲜品中的有机氮一般以游离氨基酸状态存在,故味道鲜美,可切片、切丝炒食或煮食,具有止渴、利尿、降血压、解烦热、调肠胃的功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茭白在我县栽培常在夏、秋两季采收上市,正值我地初夏至中秋蔬菜供应淡季,是极好的避旺补淡蔬菜品种,市场前景广阔。
一、茭白的生物学特性
(一)茭白的植物学性状
茭白属禾本科,菰属。原产我国东南部,为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成长植株高1.5~2.4米,不抽穗开花。根系为须根,着生于地下茎和短缩茎上。新根粗0.8~1.2毫米,长成的根粗1.2~2.2毫米,新根颜色洁白,吸收功能强,随时间增加,根色逐渐发黄,吸收功能下降,正根寿命约1个月。根长20~70厘米,主要分布在土表5~25厘米,横向30~
大田栽培茭白需要配套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的生产过程,希望的读者有所帮助
60厘米范围内。茎分为地下茎和地上茎。地上茎直立,存在于每个茎蘖的基部,节位密集,其地上部分可向上抽生叶片并萌生分蘖,向下发生新根;基部没入土中的节位上可向土中萌生地下匍匐茎。匍匐茎在土中水平伸长,长30~60厘米,8~16节,粗1~1.5厘米,其节上的腋芽可向地面抽长新的茎蘖,通称“分株”。一般先端数节萌芽率较强,尤以顶芽为最,具有复状功能;基部腋芽多不萌发。各茎蘖的短缩茎抽生10张以上叶片后,如果养分积累充足,外界温度和光照适宜,共生在植株体内的黑粉菌大量繁殖,分泌吲哚乙酸,刺激茎尖数节伸长并膨大,形成肥大的菌瘿,即供食用的茭白肉质茎。茭白的叶分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叶片呈长披针形,春季抽生第一张叶片较小,长8~11厘米,宽0.4~0.8厘米,叶鞘长3~4厘米,以后逐渐增大,直至孕茭,最大叶长100~160厘米,宽3.0~4.5厘米。各叶叶鞘由外向内,层层相互抱合而称为“假茎”。叶鞘与叶片分界处有一近三角形的小叶枕,此处通称“茭白眼”,组织较嫩,病害容易进入,灌水时水深不能淹没茭白眼。秋茭茎蘖抽叶总数可达24~26片,夏茭仅为9~12片。
茭白除食用肉质茎外,还可食用种子和假茎内白嫩叶片。种子被称为“菰米”, 假茎内白嫩叶片被称为“茭儿草”。“菰米”、 “茭儿草”一般在野生茭白上采食。
(二)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茭白性喜温暖水湿。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利用母株丛各茎节萌生的分蘖和分株分墩进行无性繁殖,由于茭白必须由植株与菰黑粉菌共生才能形成产品器官,若共生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变异,形成“雄茭”或“灰
大田栽培茭白需要配套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的生产过程,希望的读者有所帮助
茭”。茭白在春季气温升至5℃以上开始萌芽生长,生长适温15℃~30℃,而孕茭适温在20℃~28℃。秋季温度至5℃以下时地上部分迅速枯死。以分蘖和分蘖节上的休眠芽留存在土中越冬。茭白为浅水生植物,生长期间需保持3~5厘米浅水层。茭白耐肥性较强,根系生长需深厚的土层,土壤呈中性或微酸,耕层深度在20~25厘米为宜,肥料以氮、钾肥为主,全生育过程氮、磷、钾吸收比例约为1:0.8:1.2。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阳光,不耐遮阴。
(三) 雄茭和灰茭
下一篇: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