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菌对活性染料的脱色研究_吴赞敏(2)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46【 】
纺织学报第27卷
1.3 脱色及测试方法
1.3.1 污泥的驯化
将采集的活性污泥50mL放入染料驯化培养液(染料50mg L)中,30℃振荡培养一定时间,使对染料耐受力强的降解菌大量繁殖,淘汰对染料不适应的微生物;再继续添加染料驯化培养液(染料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250mg L),30℃振荡培养一定时间后从中筛选出对染料耐受力强的染料降解菌。1.3.2 高效脱色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1)菌悬液的制备。将经驯化的活性污泥加入到装有玻璃珠的无菌生理盐水瓶中,振荡使菌株、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
2)脱色菌株的筛选。采用梯度平板法,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染料,使对染料耐受力强的微生物在平板上的染料部位长成菌落。
-6
3)涂布法分离。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10、103个稀释度的菌悬液0.1mL,依次滴加于配置好的梯度平板培养基上,在一定条件下将菌液自平板中央均匀向四周涂布扩散,接种后将梯度平板倒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经过72h的培养,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也形成了密度梯度,上层培养基薄的染料低浓度区形成的菌苔较多,上层培养基厚的染料高浓度区形成的菌苔稀少,菌落为淡蓝色,较湿润、光滑,有一定的透明度,易挑起,质地均匀。
4)微生物的纯化。用染料制成平板培养基。用接种环直接取梯度平板高浓度染料一侧生长出的待分离纯化的菌落,将菌种点种在平板边缘一处,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培养后在划线平板上观察沿划线处长出的菌落形态。培养72h后,平板培养基上长出4种不同的菌落,从平板上不同类型的菌落各挑一点,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分别命名为W1、W2、W3、W4菌株,在恒温30℃的培养箱中培养。1.3.3 菌种的筛选
分别用菌株W1、W2、W3、W4对染料兰纳素蓝3B进行脱色实验,降解4d后,测染料的脱色率,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对染料进行脱色,菌株W2的脱色率最高。因此选用W2菌株进一步实验研究。
1.3.4 菌株的培养
培养基的组成:NaH2PO4·2H2O1g,MgSO4·7H2O0.5g,蛋白胨5g,葡萄糖10g,水1000mL。从斜面
W2,
图2 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图1 不同菌株对染料的脱色率
并在液体与管壁接触的部位轻轻摩擦,使菌体分散于液体中。把锥形瓶放入水浴振荡器中培养。1.3.5 脱色能力的测定
将一定量的菌种接种于染料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基组成:染料5mg,NaH2PO4·2H2O1g,MgSO4·7H2O0.5g,蛋白胨5g,葡萄糖10g,水1000mL。在水浴摇床培养一定时间进行脱色,然后将该菌种培养物高速离心分离,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出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光度值,并与不接种菌体的染料溶液进行对比计算脱色率。脱色率=(A-B) A×100%。式中,A表示不接种菌液的最大吸光光度;B表示接种过菌液的染料溶液的最大吸光光度。
-5-4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微生物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代谢效率和成活率,将质量浓度为50mg L的染料培养基,分别放置于25、28、30、33、35、37、40℃的摇床中培养72h,测定对兰纳素蓝3B脱色的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
上一篇:ORACLE数据库备份方法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