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技巧》——浅析高考选择题的说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1-06-11

《说题技巧》——浅谈高考选择题 的说题技巧厦门一中集美分校 张翠娜 (灌口中学)

一、高考能力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 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 测试意图的能力。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 息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 并根据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调 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 键。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 述;“阐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 即要求考生独立地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 第二 . 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二、命题方向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三个目标: 一是命题的立意明确:要求学生能把握住材料的核 心,明确了材料中作者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二是能力考查的目标清楚:要求考生打破定向思维, 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要求充分发挥考生 的主体性,培养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题型及解题方法

1、材料主旨法 新课程高考在命题上会设置一些比较生疏的材料和区 分度较小的选项来充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于考生 来说不仅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历史素养,还需要较强的 语文理解能力作为历史答题的工具。 所谓主旨法——即需要考生结合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 来概括材料的主旨,通过对主旨的理解以及结合所学知识, 然后将主旨与选项进行有效衔接,从而选出正确选项。其 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来答题,“以材料为本”,而 不再是“知识本位主义”。

【例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 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 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 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 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2、时间判断法 时间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我们历史学 习和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对于新课程高考选择 题来说,当面对选择题选项理解难度较大无法正确做出 选择时,时间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排除错误选项甚至是直 接做出选择,高效率地完成试题。 1) 时代背景判断法: 任何历史事件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时 间的发展进程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 况,因此时代特色也或多或少地打烙在历史事件中。针 对试题中对历史时间所处的时代的交待,我们可以迅速 通过所学知识回忆出该时代所具有的特点(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然后再结合试题和选项—特别是符合时 代特色的选项要特别注意,要将该选项与试题再进行衔 接,是否符合试题主旨和设问要求。

【例2】 《史记》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 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盟 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盟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D.分封制已经崩溃

2)历史事件具体时间判断法 历史事件的发生伴随着时间的产生,人类 历史的时间轴上标示着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的发生,每一个历史事件也有独有的时间轴— —展示着发展的历程。针对试题中所提示的具 体年份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事件和 历史事实,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答案。

显性时间+隐性时间

【例3】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 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 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 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 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 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 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关键词句法 历史考试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审题,审题是 保证选择题正确率的重要保证之一,离开了审题, 任何历史知识和做题方法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此类方法要求考生,熟悉材料的每一句论 述并能理解背后的深义,要清楚材料中“字字千 金”,命题者截取的每一句话都有其用意。正确 选项可能就是材料中的某一句话的另一种表达或 者是某一关键局的“潜台词”。

【例4】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

办纱 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 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

4、知识活用法如今的高考历史试卷综合性强,通过设置新情境来 考查考生的历史功底和历史素养。从近三年来的高考 试题情况来看,高考真题看似“抛弃”教材,但其试 题所反映的内涵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要在考试中取得胜利,其前提条件仍然是夯实基础。 然后再是灵活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答题。

1) 史实法 历史研究包括三要素,即史实、史识、史论。 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史识和史论是不断变 化的,而史实伴随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已尘埃落定,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不管试题以何种方式 呈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排除不符合历史事 实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甚至是直接做出选择。

2)历史主题法 现今人民版教材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三 模块作为呈现方式,每一模块中又细分为中国 与外国、古今现专题。在每一个专题的一段时 间内发生着的历史事件具有某些联系,这些联 系就是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主线,也是这段时 间内的历史主题,历史主题又可从政治经济文 化分别来概括。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解 决比较综合性的材料选择题。

【例5】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 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 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换言 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表明元代实行 行省制度的出发点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确保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确立丞相的行政首脑地位

四、典例

2013· 高考· 福建卷 文综试题·选择题第16题

一、原题再现1.(2013· 福建文综·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 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 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 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二、命题立意及考点分析

本题依托朱熹的《漳州劝农文》节选, 不仅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更具有福建文 化特色,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命题的立意在于: 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是否准解、全面。考点: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

三、分析、讲解1、从试

题提供的史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 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没有反映“三纲五常” 、“ 以 农兴业”,可以排除A、C选项。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 有效信息: “去恶从善”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 3、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历史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 建立正确的联系,运用所掌握的“程朱理学”的基本知 识: 可以判断材料的主题围绕着朱熹的“理”,即劝 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误区:本题中考生容易产生的误解是“理性”这一概念, 在这里“理性”应理解为“理”,而不是欧洲启蒙运动的 “理性主义”。

四、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 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 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朱熹劝导百姓 遵循这种生活秩序的最终目的在于( ) 不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符 B.灌输“重农”思想 合 C.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题 意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说题技巧》——浅析高考选择题的说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