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题汇编_常见的天气系统
时间:2025-05-11
时间:2025-05-11
【真题亮相】
(2008山东卷)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2题。
1.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 B. 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08年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4.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D.五大湖区
(2007 江苏南通)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008.宿迁)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回答3~4题。 3.导致甲、乙两地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流经 B.地形起伏 C.矿产开采 D.距海远近 4.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图中京包铁路沿线气温变化的是
(2008 江苏预测卷)读北半球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图1、图2)。完成5~6题。(双选)
5.图1、图2两幅图中,位置相同或气团性质相同的地点有 A.①和b B.②和a C.①和d D.④和b 6.下列关于图1和图2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中①地气温最高 B.图2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C.图1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图2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2009.淮安)阅读下面的气候资料,回答7~9题。
7.气候资料中四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排序正确的是
A.①水稻②冬小麦③玉米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②冬小麦③葡萄④水稻 C.①椰子②甜菜③油橄榄④甘蔗 D.①甘蔗②冬小麦③棉花④柑橘 8.表中气候资料与国家主要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A.①英国 B.②中国 C.③智利 D.④美国 9.表中四个气候区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08.苏北五市联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D、C两处相比 处气温较高, 处气压较高。A、D两处相比,白天 处气温较高,夜晚则 处气温较高。
(2)图中所示的是 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 ,② ,③ 。
(3)若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我国盛行 季风和 季风。
【社会热点】
2008—2009年高考时事热点-----我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害
中新网2008年1月27日电:中央气象台26日下午六点钟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受来自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前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南方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雪,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希望有关各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南支西风气流中部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
①1月,存在冷低压 ②8月,存在暖低压 ③1月,存在冷高压 ④8月,存在暖高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从降水的形成条件看,在此次大到暴雪的形成过程中,南支西风气流与A气流所起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l~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
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990百帕,乙地气压l010百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最可能是
4.丙地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下一篇:淘宝客服每日工作总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