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11
时间:2025-05-11
《回乡偶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执教:罗芝久
教学时间: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2周。
教学课题:25 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5课。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3、了解作品渗透的“思乡”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和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诗所反映的情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练习法等。
教学重点: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3、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回乡偶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作者及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提出学习要求:
(1)、请你大声正确朗读古诗。
(2)、同桌相互试着说一说每句诗
(3)、边读边观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生字自学。
偶、鬓、衰、客、何
《回乡偶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3、检查反馈:
⑴ 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
⑵ 指名读诗、范读、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释题: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 的感触。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
少小——年轻的时候。老大——年老的时候。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有什么改变。鬓毛衰——耳边的头发花白稀少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回乡偶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儿童——小孩。相识——认识。何处——哪里。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情景作者抓住 …… 此处隐藏:37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试行)
下一篇:广告公司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