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5-05-15
时间:2025-05-15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信、教学、应用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语文
研究类型:语文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62133104
课题设计论证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微信由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imited)于2010年10月筹划启动,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该团队经理张小龙所带领的团队曾成功开发过Foxmail、QQ邮箱等互联网项目。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做”微信”。
2013年10月19日,微信LBS图文回复是由商家设置店铺位置,用户提交当前所在位置后,可以找到最近的商家店铺,并进行一键导航、一键拨号,如果店铺当前有进行的活动(如:优惠券、刮刮卡),也可把活动显示出来。
2013年10月13日,全城搜索志在帮助那些不懂技术的个人或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接口程序,让完全不懂技术的个人或企业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拥有强大的功能。企业使用全城搜索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实现智能客服机器人功能,店家可以轻松实现店铺商品和粉丝的关联与互动,也即将为微信地方号运维人员提供强大的地方运维的管理功能模块。
2013年10月24日,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
2013年12月31日,微信5.0 for Windows Phone上线了,添加
了表情商店,绑定银行卡,收藏功能,绑定邮箱,分享信息到朋友圈等功能。
2014年1月4日,微信在产品内添加由”嘀嘀打车“提供的打车功能。
2014年1月28日,微信升级为5.2版本,Android版界面全新改版。
2014年3月,开放微信支付功能。
2014年3月24日,电脑管家牵手微信上线聊天记录备份功能。
2015年1月21日,微信在App Store率先上线了6.1版,新版增加了“附件栏发微信红包”、“更换手机时,自定义表情不会丢失”、“可以搜索朋友圈的内容和附近的餐馆”三大功能。还有安装之后的开场幻灯片——统计你过去一年”送出的赞”以及”收获的赞”。
微信平台用于教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计信息。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微信课堂”就是利用微信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一个家长微信圈,老师利用电脑微信(手机微信电脑版)组织学生在家学习。微信课堂的研究意义在于:
(一)开发性
微信课堂采用“网络+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在电脑上组织教学,学生可在家里电脑上学习。学生、家长以及其他老师也可参与,课堂是开放的。没有区域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也可以听到北京名教师的讲课)。
(二)互动性
微信课堂以“微信平台”作为载体,有效的利用“微信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课堂上教师的教情,学生的学情,能及时呈现。同时,课堂生成的问题,可以引起众多的反映,增进相互答疑。
(三)可重复性
微信课堂虽然不能像视频录像那样把整个教学过程一分一秒的记录下来。但是它能将课堂上老师、学生的活动过程全程记录,有利于学生回顾复习。于此同时,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假期学习的机会。
(四)综合性
微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手机的强大功能将视频、音频、照片、及网络信息等展示在课堂上。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美术、音乐以及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由于微信是一个新事物,微信课堂目前也没有相关研究资料,因此我们在微信课堂的研究上,我们打算采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依据常规教学研究的方法对微信课堂进行定位和探究。即研究“微信课如何上”,“微信课堂上什么”,“微信课堂能不能有固定模式”,“微信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测评”等问题。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明确微信课堂和传统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方面的优缺点。从而界定微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组织课题组成
员学习先进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堂研究的需要,课堂组成员要分头进行实践研究,收集相关活动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针对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改进,以达到直接完成对本课题研究之目的。
(3)经验总结法。对积累的活动案例及相关辅助教学资源,和原有教学模式积累的资料进行对比,探索出微信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并提炼升华为教学经验,。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6.6-2016.8)
主要内容:需求调研、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储备;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活动形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