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066291621718诗五首(饮酒其五_行路难其一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白雪歌送武判
时间:2025-05-11
时间:2025-05-11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是田园诗派的开 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 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 有《归去来辞》、《桃花源 记》、《归园田居》、《饮 酒》。
陶渊明
请听朗读H:\ 饮酒视频朗 诵.flv
构筑房舍。 这样 傍晚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 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 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类聚居的地方。自得的样子
相伴回家
末二句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 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 如何用言语来表达。H:\饮酒视频朗诵.flv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 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 活]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2、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 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 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 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 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 象,“采菊”这一动作不 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 的情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 “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 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 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 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 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 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 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 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 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 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 (wò chuò)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 的怀抱呢?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 声”,这里强调一
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 表现了“心远地自偏”、不慕 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 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 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 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请听朗读 H:\_行路难_ 朗读视 频.f4v
(zūn)金 酒杯。
(zhù) 筷子
行 路 难
是乐府古题。原诗 名贵的菜肴。 直:同“值” 有三首,这是第一 羞同“馐” 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dǒu)十千: 一斗酒值十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 载,吕尚(姜太公)曾 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传说伊尹见汤 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 渡过 大海 比喻远大抱 像白云一 多出于偶然。 以前,梦乘舟 到周文王,被重用 叉路 样的船帆 过日月之边。 负得以实现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欲渡黄河 二、 将登太行
胸中郁积的苦闷“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下一篇:农村土地租赁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