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沿革与城市意象
时间:2025-04-25
时间:2025-04-25
北京BEIJING
建設歷史與都市意象
CARMEN SHAW
目錄都市發展史 西周
元 明 清 近代 都市計劃的確定 都市意象
現代
北京城 城市建設史
北京城之歷史沿革
最早的人類聚居開始於 70 萬到 20 萬年前的“ 北京人 ”和距 今 1 .8 萬年前的“ 山頂洞人 ”。 北京地區存在最早的一座城市是西周時期的“ 蓟城 ”,它是 西周分封國蓟國的國都,在歷史上存在了 400 年之久。是北 京城的前身。現在北京的“燕京八景”之中仍有“ 蓟門菸樹 ” 一景。 东周时候 ,燕国吞并蓟国,蓟城转而成为燕国的都城。之 后历经隋唐至辽金时期,北京开始向 全国性的政治中心 过渡。
燕京八景之蓟門菸樹
北京城之歷史沿革
元代统一中国以 后,于至元九 年( 1272 年),改中都为大 都,定为首都,从此就诞生了 世界闻名的 元大都 。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記載 : 街道甚直 , 此端可見彼端。蓋 其布置 , 使此門由街道遠望彼 門也 全城中劃地为方形劃線 整齊,建筑官舍 方地周圍皆 是美麗道路 。其行人由斯往 來 。全城地面規模有如棋盤。 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北京城之歷史沿革 明代建国之初,国都定在南京, 将元大都改为北平,由燕王朱 棣镇守。以后朱棣攻占南京, 夺取建文皇帝的皇位,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为了巩 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迁都。 永乐元年( 1403 ), 改北平为 北京 ,,并开始营建北京城。 清代入关以后,于顺治元年 ( 1644 )定鼎北京。北京城市 格局并无多大变化。清代除了 重修和增建故宫内的一些大殿, 以及营建“三海”皇家园林外, 还开发西郊皇家园林,形成了 “五园三山”之格局。
元
明
清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近代北京城之發展 辛亥革命勝利後 的北京雖已走上 了近代發展之路, 城市建設有壹些 局部地區的小規 模改建,但從整 體上看,基本還 維持著封建帝都 時的舊貌。在空 間景觀上,古老 的城牆、窄小的 胡同仍是北京風 貌的代表。
“梁陳方案” 1950 年 2 月,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 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史稱“梁陳方案”。 一方面,從整體保護的構思出發,拿中央行政區放到西郊,爲未來 的北京城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避免大規模拆遷的發生, 降低經濟成本,自然延續城市結構和生態;另一方面,提出平衡發 展城市的原則,增進城市各部分居住與就業的統一,防止跨區交通 的產生 保護北京舊城中心的文物環境(
但並非原封不動的保護古城),在 北京西郊月壇與公主墳之間的地區建設中央行政中心區,並在其南 部規劃了壹個商業區,形成了北京多中心平衡發展的模式。與在舊 城內建築辦公樓相比,這壹方案有利於降低人口密度、避免大規模 拆遷和減輕交通負擔,增進城市各個部分的居住和就業統壹,同時 為新舊城區將來的發展保留了余地。
“雙核心”
“有這麼一個教授,要把我們從北京城趕出去。” “我希望從天安門上往去,下面是一片煙囪。”
一切都按照領袖的意誌,朝著《梁陳方案》相反的方向,迅猛的展開了。 首先是天安門廣場的改造。當時的蘇聯專家們不顧中國學者反對,
執意要在北京看到壹個莫斯科紅場的翻版,堅持必須以天安門為政治中心,擴建廣場,以備群眾遊行所用。關鍵是,這完全符合最高 領導人的意誌。
同時,中國各地紛紛掀起了拆城競賽。50年代中期,北京和南京拆除城墻的群眾運動進入了高潮。
北京之都市意象
地 節 地 邊 通 上 點 域 緣 道 標 識
PATHS EDGES DISTRICTS NODES LAND MARK
城市意象要素的區分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