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 区际联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
2.气候条件3.地形土壤
4.水文5.植被 6.社会经济条件工业 基地工促农牧
农业
农牧兴工
南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南疆光照充足、 地形:地形平坦、土地资源广阔 水源: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提供灌溉社会经济条件: 技术: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市场: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地处热带,降水和热量非常充沛, 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求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很大 劳动力充足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全年气温变化幅度小,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降水丰沛,气候适宜种植多种花卉。 社会经济条件: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劳动力廉价,土地价格低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因地制宜 平原——耕作农业区 三类农业区
山地——林业和特产区 高原——畜牧业区
农业区
分布区
农作物
分布情况普遍,由南向北递减 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辽松灌区、东部河谷盆地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延边 辽东丘陵 辽南(暖温带)
玉米 耕作 松嫩平原 农业 三江平原 小麦、大豆 区 辽河平原 水稻 大、小 兴安岭 和长白 山区 森林 鹿茸、人参 苹果梨 柞蚕茧 苹果
林业 和特 产区
畜牧 业区
西部高原 松嫩西部 三河牛三河马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松嫩平原西部 林区草地 东北红牛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区域 平原区
发展方向 商品粮、豆
发展重点
优质、延长产业链
西部草 原区
生态建设 增加收入 森林保育 多元开发
人工草地 草业经济
山区
原料及产品 加工并举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何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珠三角的位置与范围
珠江入海口附近 以广州市为中心 还包括深圳、珠海、 佛山、中山、东莞、 惠州、肇庆、江门
二、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6年——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 1988年——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
上海浦东
1992年——全面开放
3.良好的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气候条件优越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水陆交通便利,政策优惠 易于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港澳同胞 海外侨胞 共同的文化背景 亲密的血缘关系 招商引资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
)
B.市场机制较为成熟C.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D.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时间 问题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优势主导 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第一阶段时间 1979~1990年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问题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1.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2.政策优惠 优势 3.侨乡优势 4.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 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政策优势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1.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2.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 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快 原因1.改革开发初期, 外商投资规模较小 2.劳动密集型产业 附近值较低 1.外资投资规模扩大 2.高新技术产业的附 加值较高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 1.乡村转变为城市 2.城市规模扩大 珠三角成为我国城市 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1.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 人才和农民工,保证劳 影响 动力需求;2.依靠内需 该区工厂迅速成为同类 产品主要生产厂家
下一篇:车辆百分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