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政治习题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
政 治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30道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陪葬坑开始了沉寂20多年后的第三次发掘。旅游业内人士也十分看好这次发掘,认为这将为陕西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据此回答1—2题
1.秦始皇兵马俑
①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①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认为这将为陕西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说明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一文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文化基础。这里的“文化”是
A.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的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C.指受教育的程度
D.指文学艺术、科学知识
2008年上半年.我国各部门、各地方采取得力措施,对网络精心严格管理和细致指导,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回答4—6题
4.处在不同地方的人,可以从网络上查收各种信息,并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这说明
A.旧的文化传播方式彻底消失
B.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5.青少年在网吧里,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不知不觉地在其中的某些观念或所处
氛围的影响下,做出一些所谓“新潮”的举动。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非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6.上题材料还能体现出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政治习题
7.下面图片涉及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②要善于改造外界的不良文化
③要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
④要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而向国外推广本国
语言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外推广汉语教学,韩同、日本、英国、美国等也竞相向旧外推广本国语言。对此,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是
A.掌握中文,不学外文,自立自强,战胜别国
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力求使各国语言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世界语言
9.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B.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汇总
C.不同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五彩缤纷的景象
10.据美国CNN新闻网报道,未来手机将成为集采编、摄影、上传及播放于一体的新兴媒体
平台。与此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电视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与网络的竞争中已经被伤的遍体鳞伤的传统媒体,面对更加强大的新一代资讯媒介,更是江河日下。这说明
A.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印刷、文字、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B.现代信息技术标志着传媒开始面向大众
C.大众传媒具有多种形式
D.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日趋重要
11.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
等活功,受到了普遍欢迎。这说明
①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成为世界文化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
史渊源。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不会发生变化
C.传统文化是不会消 …… 此处隐藏:451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
下一篇:数字证书格式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