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非农产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VAR模型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2011/5总27:B期
城市化对非农产业的溢出效应
——基于面板Ⅵ忸模型
李伟军1洪功翔2骆永民3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利用东中西部1998—2009年的数据和面板vAR方
法考察了城市化时非农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城市化的溢出效应在东中西
部地区问是非均衡的,并成为拉大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东部较高的城市化率通
过人力资本积聚对非农产业产生显著溢出效应;中部城市化溢出不明显,其非农产业
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自身的累积循环效应;西部城市化溢出作用非常微弱,其
产业发展模式呈显著资金推动特征。本文据此提出。中西部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城市化
政策来吸引人力资本集聚和技术进步,以更好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非农产业;溢出效应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国内的人均收入已接近国际中等收入水平(约3700美元)。46%左右的城市化率也处于城市化率曲线的“S”形拐点附近,中国已走到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口,而城市化及产业发展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就业、内需及破解二元问题的成功与否。Chenery基于基本跨国模型和195卜1970年的数据,研究了101个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后发现,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r岬、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uJLuc鹊基于聚集经济和地区性报酬递增理论来解释城市化溢出现象,并首次提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命题。[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城市化虽然对非农产业竞争力产生正向效应,但对工资和住房成本却呈现负向效应,并藉此提出转变城市化模式来抵消其负面作用。L30
作者简介:李伟军(19俨).男,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马鞍山,243002),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
域金融。
洪功翔(196手一)。男。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马鞍山,243002),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
经济。
骆永民(1981一).男,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马鞍山,2∞002),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财政政策。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约11/5总278期
一、理论基础、一般性描述及模型
(一)理论基础
诸多研究证明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聚集,对推动人力资本积聚和技术溢出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是实现经济长期内生增长的有效途径。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并据此对经验方程推演如下。
依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心L1-a(1)(1)式中,Y为产出,A为生产率,K为资本,L为劳动。我们重新设定一个代表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指标e,并令A=e1-。。则新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表述为:Y=e1。。KdLl”=Ka(eL)1“(2)
(2)式中,技术变量e可以看作衡量有效劳动力的指标,eL的乘积构成了经济增长中的有效劳动力总数,这与城市化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集聚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是一致的。同时,本文方程(2)中K是通过地区间的货币投放,具体通过信贷和财政支出两个渠道体现。
(二)一般性描述
以30%的城市化率为分界线,中国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源自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停滞,东部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此,我们首先对1998—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描述(其中,货币数据均按19r78年为基期的实际值)。①
加
∞
如一一一一一一一
们/…一一一一…一一…一‘
如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加一。-一一
∞o
199819992000200l2002ZOU32UU42UU5ZUU62UU72U082UUy
图1中国东中西部1998—2009年的城市化率(%)
图1中c畸代表城市化率,中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化进程加速。199r7年后,乡镇企业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进入停滞阶段,随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为人口从中西部和农村向东部沿海城市的迁移提供了承载力和城市化的巨大引擎。从图1中反映出,中西部城市化相对平缓,而东部地区城市化提速非常明显,从1999年的38%突升至2000年的约53%。这一时期,东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是分化的,这直接决定着上述地区在人力资本集聚和技术进步的分化。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2011/5总278期
加"如”加”m5
∞伽∞伽∞∞∞伽。
l998l9992000200l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图2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998—2009年信贷及财政支出人均余额实际值(元/人)
一般而言,信贷和财政支出口径衡量的货币投放代表了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要 …… 此处隐藏:634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室内装修设计说明及要求